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随着品牌经济的出现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相继提出了依靠发展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对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绿色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增长极的形成等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包括区域增长理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空间模式等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物流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定性分析了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生物流需求促进绿色物流发展,同时绿色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区域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地方高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地方高校无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地方高校应以创新驱动为中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有鲜明个性的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本文立足于大连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试论在区域经济崛起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由于它的学科、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双赢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具体可包括1.实现高校与社区互动;2.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拉动作用;3.以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为纽带,切实推进大连市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并进一步增强大连市的国际化水平;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5.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扩招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和即期拉动作用。高校扩招拉动即期经济的主张,拓宽了对教育经济意义的传统理解,在实践中发挥了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扩招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那种单纯以扩招增费拉动既期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会影响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长期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深圳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积极拉动了经济增长。深圳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深圳创意产业对整体经济和三次产业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关联度效应为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关联度最低的为第一产业。同时,量化的创意要素的经济贡献度中,每增加专利量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平均产出0.64个百分点;每增加图书等发行量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平均产出增长0.11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深圳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增长积极作用,但是贡献度还是偏低,深圳有待进一步优化环境,带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深圳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利用熵值法,结合重心模型,对广西科技创新重心、固定资产投资重心、经济重心进行对比研究。从重心的位置来判断广西区域发展所存在的差异。从重心的演变来研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这三个重心都位于广西几何重心的东南方向,说明广西在这三个方面存在区域差异。经济重心与固定资产投资重心呈相互靠近的趋势,表明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越多。两者相互促进,造成两者在空间位置上越来越接近。广西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8.
就业问题是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状况,然后从城市化的实质出发,探讨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创造就业、推进城市化的对策措施.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建地方院校的区域影响力拓展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依据区域分工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提高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度;借助区域创新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确定产学研模式与路径走向的差异化特色;利用区域政策,抓住区域发展机遇,实现学科发展与行业产业对接,最终实现区域型高校对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就我国高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创业教育存在不足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高校创业教育服务社会、深度参与和引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建立起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定量角度论证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比较了投资对经济的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作用的大小;指出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物价的上升,因而应使投资规模保持在适度规模以内,以提高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深圳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自1979年建市以来深圳服务业发展状况,包括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劳动生产率变化、就业带动作用、内部构成变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灰色理论是界于白色理论与黑色理论之间的一种理论学说,把其理论学说应用于在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中,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关系,物流产业发展,扩展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带动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二者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能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大有可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林 《江苏高教》2007,(2):43-44
高等学校具有的功能和优势,决定了高校应该和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本文从利用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可能性,探讨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研发力量在我国科技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以及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通过有效地对高校研发经费增长与使用状态的直观分析,在结构上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展经费来源的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在高校内部合理配置研发经费的使用方式,是提高高校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需求。现代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繁荣。因此,现代高校英语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市场知识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让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和经济竞争力。文章以广深港澳4个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相关指标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深入地对二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发现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高校知识溢出能力和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创新支持的相关指标对两个系统协同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代表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能力的两个指标出现了分化。研究结果为相关政策及制度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立足珠海市金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出发,对金湾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速度、投资效益、投资结构进行了多维度测算与比较分析,总结出珠海市金湾区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但是存在投资规模不足、投资结构相对不合理、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追求投资效益、改善投资环境,以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投资深度融合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03-2016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所呈现的空间特征。发现:第一,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整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研究生数量上的需求并未饱和;第二,硕博研究生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都远小于物质资本存量的弹性系数,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仍然是资本驱动型;第三,博士研究生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带动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硕士研究生对相邻省域的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地铁交通项目,凭借其投资大、影响广的特点,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更为突出,并将成为带动绿色GDP增长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扮演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持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角色。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地铁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