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魏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都与皇权政权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与门阀士族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并服务于门阀政治。然而,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魏晋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大族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模式,但皇权政治仍然是社会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此历史阶段,门阀士族入仕途径的变迁记载了门阀制度的盛衰历程。"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是这段历史时期门阀士族进入仕途的两大主要途径,这两种入仕途径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存在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69):18-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及门阀制度的影响,不少有识之士纷纷选择隐居,致使这一时期隐逸成风。此种现象不仅推动了学术发展,而且对艺术及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尝试对这一时期隐逸风尚的成因及特点做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此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隐逸论     
魏晋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导致隐逸之风盛行。当时,不仅隐逸的人数多,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一时。隐逸精神及其隐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发展与转变:隐逸精神由东汉末年的避祸之隐转向了正始时的现实抗争之隐、西晋时的世俗生活点缀之隐及东晋时的心灵精神脱俗之隐。隐逸方式也由纯粹的山林之隐转向了融通仕隐的“朝隐”,之后走向了山水自然之隐。魏晋隐逸精神及其方式,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6.
陈鸿佳 《考试周刊》2012,(79):22-23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治的不稳定性更加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隐逸颂的兴起是魏晋社会政治黑暗和士人们深感迷惘失落而从儒家人格向道家人格转变的产物,是士人们灵魂的寄托和生命历程的追求,而这样一代又一代生命历程的追求和积累,便逐渐孕育和促进了中国文化中一种以自然、朴素为主导的关学风格和出世的高雅情趣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宋人的谈谑戏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风尚。宋人戏谑风尚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宋朝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是宋代禅宗的风行;最后一点最重要的影响是宋朝市民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大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隐士群体。魏晋隐士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山林隐士、朝堂隐士、田园隐士,这几种隐士特色各异,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探讨魏晋隐士的类型及隐逸之风大兴的原因,对于理解和认识魏晋的时代精神和士人心态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末黑暗的现实使一大批诗人怀着理想破灭的隐痛从社会生活中退缩出来,遁隐山林,在优游山水中不断进行心理调节,并在诗歌中广泛地表现出淡泊情思。唐末隐逸诗人在对自身出处趋向淡泊的同时,对国计民生也显得淡漠,有时甚至近乎麻木。诗人如此大规模地远离政治斗争流向以及参政热情的低落,是唐朝此前任何时期都不曾出现的,体现出晚唐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失去维系人心的力量,文人士大夫阶层淡化甚至放弃社会责任,对唐王朝向心力明显减弱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诗文中表现隐逸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也是文人们始终不渝的审美趋向.而游仙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在其中也体现了隐逸思想,主要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所描写的仙境场所、仙人形象三个方面来表现,从而使仙游与隐逸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2.
13.
魏晋游仙诗是游仙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它以扩大的主题突破了传统,为后世同类题材的创作开辟了新路。本文试图结合它变化的内在动力——神仙思想和魏晋时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从三个部分描述一下这一变迁的轨迹:东汉末年,曹氏父子的游仙诗中反映的是对长生的期盼;曹魏末年,嵇康、阮藉以咏怀入诗,表现诗人试图全身远祸,以求超脱的喟叹;郭璞生活在两晋之交,其诗呈现出隐逸的倾向。考察魏晋游仙诗主题的变迁,它完成了单纯的追求肉体长生向追求精神的自由的转化,扩展了题材范围,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形成了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4.
隐逸是从上古就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就寓有某种文化意义。针对中古魏晋时期文学中的隐逸现象,对个别隐逸作家作品进行梳理,从隐逸的内涵和文化影响去探索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儒学礼教衰落和玄学“贵无”“得意”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魏晋时期出现了不重隐之实而重隐之意的仙隐、朝隐等新的隐逸方式,侧重点由“隐”转向了“逸”。这些新的隐逸思想内在地塑造了魏晋士人追求自由、逍遥的风度和品格,而士人的精神品格又直接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促成了魏晋诗歌脱离现实和事功,注重辞藻的华丽与绮靡。经由人物品藻的反复运用,“逸”进入文艺领域,成为书论、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这样,“逸”就由形容魏晋士人高雅风度的日常用语逐渐演变成形容诗文作品某种格调的诗学用语,并在后世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6.
庐山隐逸文化内涵丰富,在隐逸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文章把庐山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六类:庐隐、道隐、佛隐、学隐、酒隐、吏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7.
官僚职权世袭制1是西晋统治政治中的一种权力传递形式,指在位的高官死后,其后代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继承其爵位和官职。官僚职权世袭制保障了封建管理队伍后继有人和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为统治集团输送预备官员。该制度贯穿西晋统治始终,对西晋当朝和后世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晋门阀士族的畸形消费触目惊人,衣、食、住、行、玩乐无不奢侈淫靡,甚至以糟蹋财物为荣,追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晋隋唐时期的河东裴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西晋时,它与琅王牙王氏齐名;唐代,它出现了十七名宰相,对当时的历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量唐代河东裴氏墓志的出土,为解决其族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其直接祖先是春秋时期秦桓公之子钅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