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文言文虚词共计有13个,即"之、其、何、以、于、为、而、则、乃、也、乎、夫、焉",其中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只有"之、其、以、乃、而、于、何"7个。虚词主要考查意义和用法,为了便于复习,我们结合实例,作必要的具体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2007年高考语文考纲》稳中求变,其中规定的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的考查不变。就目前的考查方式而言,一是辨析意义和用法,二是落实翻译,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虚词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较多学生常常难以全面掌握,做题稳  相似文献   

3.
文言虚词,从有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就一直被作为语法中的核心问题对待的。虚词的这种地位,源于它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清人刘淇就曾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而虚字其性情也……虚字一乖,判於燕赵……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助字辩略.自序》)刘淇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他已认识到虚词的重要性。 与实词相比,虚词尽管意义较虚,却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作用,它显示句子内部或句与句间的语  相似文献   

4.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2007年高考语文考纲》稳中求变,其中规定的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的考查不变。就目前的考查方式而言,一是辨析意义和用法,二是落实翻译,后者以前者为前提。虚词使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较多学生常常难以全面掌握,做题稳定性不足。就此谈谈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考语文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近几年有一个常考的题型,那就是考查学生理解虚词的能力,其考查形式,通常是指出加点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怎样解答这种题目?我觉得除了要弄清考点规定的二十个虚词的用法以外,还应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     
勺1.练点 1.“而,,“乃”“且,,“为’川焉” 2·“以洲因”“于,,“则”“之,, 3.“何”“乎”“与’,“其” 4.“若,,“所,,“也,,“者,,新活试题 1.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朝而往,暮而归 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敏而好学,不耻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一、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阳人不服,晋侯围之·。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徵,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阳不承获甸,而只以·觌①武,臣是以惧。不然,其敢自爱也?且·夫阳,岂…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  相似文献   

1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也?"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现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  相似文献   

11.
1.下面“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君将哀而生之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何功之有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相似文献   

12.
考点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就是指课内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之、其、而、以、若、然、则、于、乎、焉"等虚词,许多文言虚词常常兼有几种词性,如"之可作动词、助词、代词用。文言虚词,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其用法常发生变化,理解词义时要注意加以区别,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这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魏春红 《考试周刊》2009,(50):63-63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言文,实词的意义比较实在,一般工具书也可翻检,几经推敲,尚可明义;但虚词因不表达什么具体意义,在文中只表示某种关系和语气,“千言万语,止此数个虚字出入参伍于其间,而运用无穷”(清袁仁林《虚字说》),所以更显得难以把握。加上汉语语法是属于分析型的,形态变化比较少,虚词的任务和作用更显繁重,整个虚词系统也就格外丰富、细密,它不仅数量多,历史久,而且变化多端,“虚字一乖,  相似文献   

15.
【习题】1.下列各句中的其字,与例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A.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6.
今人阅读古文,多数人会遇到语言上的障碍。为了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近代已有人从事古文的今译。今译就是将古书里的文盲文,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意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翻译成为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古文的今译,分为意译和直译两种。为了让没有学过古代汉语的人了解和掌握古书的内容,而把古文每句话的意思译出来,这叫意译。在译出原意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体现出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就叫直译。对于古代汉语的学员来说,直译更有意义。阅读直泽的文字,进行直译的练习,有助于学员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全面理解文言篇目,有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与意译  相似文献   

17.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中生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应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具体地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常见文言虚词。虽然《考试说明》每年所列的常见文言虚词往往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9.
夏国荣 《新高考》2009,(12):19-20
学习文言虚词,一味地死记硬背效果是很差的,必须把用法、意义、例句结合在一起进行,抓住规律来记忆,效果才明显。可依据以下方法,以课本中典型的虚词为例,自己归纳其用法,寻找其规律。  相似文献   

20.
黄竞 《广东教育》2006,(3):30-31
当新课程完成了前四个模块的学习后,我和高一(12)班的同学们在文言虚词的学习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我们采用了知识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从必修一到必修四中整理相关虚词的用法,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组织,共同参与,上了一堂快乐的复习课。现谈一谈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文言虚词学习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