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优美和壮美之外,叔本华还提出了"媚美"这一美学范畴,这是他对美的形态划分的一大贡献。这一范畴的提出是与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紧密相连的。在理解和使用这一范畴时,我们不能将其合理的内核绝对化。  相似文献   

2.
高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121-123,128
叔本华在美的形态分类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媚美”,这个美学范畴的提出与叔本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密不可分。中国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原有的美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把第三种美命名为“眩惑”,这也是与他的人生观美术观紧密相连的。文章通过讨论媚美与眩惑所具有的历史承继性,并比较二者在不同时代与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从而对当下文艺作品中泛滥的媚美与眩惑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化美为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在诗歌当中,通过运用拟人、比喻、捕捉事物动态的瞬间、展示自然景物的发展变化以及锤炼动词等方法,可以"化美为媚",展现事物的动态之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从而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解读“媚雅广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媚雅广告唯美叙事的背后是时尚的煽动与欲望的张扬;媚雅广告在对生活情景作审美化处理的叙事过程中,试图构建起超越商品价值规律的符号价值。在充斥着广告符号的世界里,媚雅广告间接地重新建构了人生意义话语和社会价值取向。媚雅广告对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关”、“姨”、“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咏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诗与画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比较,结合中国古代诗词的实际,说明“化关为媚”的动态描写,是中国古代诗词作者终身追求的、最高的艺术目标。这里总结出古代诗词作者“化美为媚”的八种艺术手段,并结合古诗词实际,逐一予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7.
论叔本华“意志”范畴的内涵及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志”范畴是贯穿叔本华整个哲学体系的主线。他以此为核心,一方面延续和深化了古典哲学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使其哲学与整个西方哲学认识之流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他解答这些问题的角度又有所不同,突显出了非理性主义的色彩,也正是这一角度的差异,使西方哲学的流向发生了部分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叔本华是现代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开创。另一方面。他扣住自己时代发展的脉搏。力图从自己的理论立场来解释和回答当时共同面临的课题。这种解释和回答中所包含的合理之处是值得我们吸取和思考的,也具有研究和分析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媚,即动态中的美。它是一种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以反映事物变化、变异为己任的新闻理所当然地更追求动态,强调动态,尊崇动态。新闻动态之美,不失为新闻智者竭力追求的一门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10.
叔本华认为从哲学上讲,幸福是消极的,是不可能恒久和完满的。但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人的幸福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外在的因素只是通过内在因素而起作用。《附录与补遗》是非对其悲观主义幸福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如何使文艺不做市场的奴隶,不沾染铜臭气?应当祛除文艺创作中的“媚商”习气、“媚娱乐”倾向与“媚众”特性,使文艺创作与商业利益、文艺乐感体验与价值引导功能、文艺创作与人民大众之间通过良性的互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亦即通过纯文艺与商业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文艺自主原则与经济原则相互平衡的文学场或艺术场;通过溶解性的“乐”之功能与振奋性的“教”之功能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寓教于乐的平衡式“快乐”;通过扎根大众与反思大众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平衡而深沉的“爱众”式受众观.通过这一系列平衡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4.
宋词阅读中,学生的理解多是浮于离愁别绪、儿女情长、伤春悲秋的题材表面。甚至在“诗庄词媚”的评论下对词媚的理解。更是儿女情长的象征。文章重在从“词媚”出发,以审美的角度来阐释宋词“媚”的多重意义,在现实的观照下,透过宋词“闺情相思、伤春惜别”的题材表象,来揭示宋词词媚表象下理想失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天才论是叔本华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叔本华的天才论因为与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以及悲观主义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夸大了非理性主义,以至于将天才的灵光乍现看作近似于癫狂状态,从本质上看,他所说的天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孤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天才论是叔本华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叔本华的天才论因为与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以及悲观主义人生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夸大了非理性主义,以至于将天才的灵光乍现看作近似于癫狂状态,从本质上看,他所说的天才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孤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从其创作目的、创作态度及创作实绩上来讲是一种致力于创造美的文学。宫体诗人以审美的眼光进行文学创作。诗歌的内容、构思、用词、意象、形式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媚美的美学特色,这一特色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张明 《文教资料》2010,(35):116-118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生命意志要求人不停地欲求,这导致了无尽的痛苦。要寻得解脱必须摆脱个体的局限,忽视自身的需求,最终否定生命意志,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获得无限宁静与喜悦。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的道德怀疑主义体现为他对传统伦理学基础的质疑。只要道德还以作为实现目的之工具来确证自身,那它就无法保证自身的纯粹性。道德应该具有独立于人类制度的天然根基,否则就是虚伪之物,因此,伦理学必须首先确立道德自身的内在必要性,但这一任务的完成不能越过经验,以否定道德的经验依据为代价。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叔本华及其哲学体系褒贬不一,尤其是其幸福思想。对叔本华幸福思想的流行解读通常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其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宿命论倾向,二是立足于他对人生智慧的剖析,这导致对其幸福思想的评价走向了两个极端。文章通过对叔本华幸福思想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取其精华,为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