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教和学中要学会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物理学上的一些机会在完成科学技术有关内容时讲授时,有计划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德育和智育同时发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社会作出卓越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德育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最真实、最稳定,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德育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生活德育倡导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和生活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生活德育应该具有以下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张浩 《成才之路》2012,(23):11-I0008
根据德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下面谈谈我的主要做法。一、在导入新课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适时地渗透德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有益处的。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一文时,介绍作者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在散文上的造诣很高,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德育教育是老师进行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接受德育教育甚至比接受其他文化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更为必要。因为学生德育素养发展是其成才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老师育才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到处都渗透着德育思想。所以在学校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时,同样应该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将德育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主体性德育之提出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而展开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是切实有效的。目前,关于为什么要实施主体性德育,我国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作了分析:一是现实的角度。绝大部分学者在提到主体性德育时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他们针对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学生对德育产生逆反和恐惧心理、德育时效性低、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这些不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7.
后旺东 《家长》2022,(8):37-39
<正>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是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层面上,还应提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使小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教师的引导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发现学生有走错方向的倾向时,教师需及时予以纠正,通过德育使学生变成更加优秀的人,从而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教学的层面上,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时代 ,要使高校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需要我们更新德育观念 :其一 ,在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上 ,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其二 ,在高校德育的策略上 ,要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原则 ;其三 ,在高校德育机构和人员的职能上 ,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分析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储呈进 《贵州教育》2013,(21):20-22
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虽有着无穷的工作热情,但往往更为关注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上却关注不够。然而,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初任职教师需要增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学习探索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品德教育。德育意识淡薄,缺乏优质师资力量,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是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13.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课堂教学时学校的主要活动,学生在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各科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5%。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德育首位落实的关键。为此,我们强调,必须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切实抓好学科德育。首先,要明确强调学科德育是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通过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和造就千上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合格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德育地位明显倒置。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作怪,学校德育只能处于形式上的首要地位,尽管在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时都首先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人们又不得不使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摆设。(二)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教育内容落后。忽视蓬勃发展经济对当代青少年的强烈冲击,学生无法进行选择和自我调节。(三)德育形式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把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还有劳技的培育上都起着调控与支持的作用。班级是学校和班主任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同时班主任担任着德育的重要角色,班主任是否能够抓住德育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从德育的开展着手,阐述德育开展的一些方法和怎样才能抓好德育,有助于教师加大对学生德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主要聚集在学校,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在设计德育时,往往是以集体作为对象德育的成功也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集体教育和集体管理上。这种模式突出了共性、忽略了个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学生个性发展,难以落实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教师应先关注个体,再关注集体;关注集体是为营造个体发展的环境,建设集体是为发展学生个体。所以,德育的真正对象是个体。只有创造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我们的德育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才真正会有实效。然而道德教育并…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当前社会、家长都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而将小学语文课堂与德育相融合是小学德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人文色彩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还需要着重关注其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养成,进而为学生后续良好行为习惯的顺利养成奠定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工作时,仍然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促进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正在发展,是其个人能力和品质提高的关键时期。小学班主任老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高校的一个普遍趋势是日益重视学生的德育,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对社会道德和学生德育负有责任是国外高校教师普遍的职业要求,国外高校教师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主体责任.国外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对我国师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