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继2004年中国成功首发"双星"科学卫星后,中科院在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将于2015—2016年陆续发射4颗科学卫星,并积极组织相关空间领域大型国际科学计划,体现了中科院作为科技战略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国政府对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主管部门,空间科学作为《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立的中国航天发展三大主题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6-I000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集团公司所属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为俄罗斯研制的GVU-600空间环模器项目,近日顺利通过俄方验收并正式交付。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向世界航天强国出口系统级航天产品项目并取得圆满成功。该项目的交付标志着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取得了又一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情况,对中国航天的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从六个方面分析与航天的质量管理的关系,为中国航天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景色 《金秋科苑》2012,(11):10-17
继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中国成为除美、俄外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成绩瞩目之际,神舟九号飞船也将于今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可谓举世瞩目,而作为其合作伙伴,创维集团于4月29日在沈阳、洛阳、徐州三地同时开展盛大的航天大篷车科技巡展活动,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航天科技接力。据了解,此次的创维“2012航天巡展”活动,预计从今年4月延续到2013年,创维集团将通过大篷车路演的形式,在全国近200个城市进行航天巡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在航天工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性的创新做法。从文化、技术、组织三个方面重点提炼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创新特色。认为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国航天创新发展之魂,自主创新奠基了中国航天工程技术能力,系统思维造就了中国航天工程独特管理模式。中国航天工程创新是中国式创新的典范,值得其它领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从事航天光学遥感、航天器回收与着陆、航天器复合材料成型等专业技术探索与研究的核心单位,是中国航天光学遥感器的  相似文献   

7.
到2006年,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轰轰烈烈地走过了50年.为此,中国宇航学会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国家教育部科技司等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国航天事业50年航天知识大赛”,经过一系列的初赛,于2006年12月10日-14日在北京进行复赛及决赛.  相似文献   

8.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经过“863”的论证,于1992年由中央批准正式立项。立项时中央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解决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神舟六号”是载人航天第二步的揭幕之战。目前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关键技术攻关已经接近尾声,正全面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将陆续发射具备出舱活动能力的载人飞船,进行出舱活动飞行试验;发射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并进行空间站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实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航天强国战略对国内航天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协调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至今仍缺少对航天企业从定量角度评价分析二者耦合协调能力的研究。因此,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成的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26家A股上市航天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测算其两类创新能力大小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中国航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体和区域层面都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东部和西部呈持续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于其技术创新能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反,且西部的两种创新能力均为最低;两种创新的耦合度呈“中部>西部>东北>东部”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上升趋势,但中部和西部呈下降趋势;两种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表现出空间性和滞后性特征,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通过政府与企业...  相似文献   

10.
汪洋 《未来与发展》2006,27(7):32-37
神舟飞船载着亿万中国人的飞天梦想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也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然而,回眸历史,环顾全球,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探索太空并非一路坦途,国际航天合作与竞争更是微妙又复杂。世界上的主要航天大国在推动人类共同伟业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因各自不同的多重动机而让航天变得不再“单纯”。因冷战刺激而迅猛发展的航天业最初满足的主要是两个对抗集团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在自我升级的恐怖游戏中,两个对抗军事集团陷入了欲罢不能的自设牢笼中。前苏联在洲际导弹和太空竞赛中的不惜代价和不顾后  相似文献   

11.
赵瑞  张国友 《今日科苑》2010,(18):38-41
作为一代中国航天人,我们深知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感人的航天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24个字不是一般的政治口号,而是对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实践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航天事业的传家宝。  相似文献   

12.
吴彪  刘蕊蕊 《科学中国人》2012,(16):20-25,2,1
在航天嵌入式基础软件技术发展还未起步的十年前,有一个小小的课题组在北京悄然成立,它生于毫末、白手起家,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而今天,这个团队研发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型号软件等为近期神舟九号的成功交会对接保驾护航。当嵌入式基础软件在我国航天工程中还没有一席之地时,有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在老专家的支持下勇挑重担,只为拼尽全力贡献中国航天;如今,他已经成为开创中国航天自主嵌入式基础软件研发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身着李潭秋设计的航天服走出神五飞船,顺利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李潭秋的心里格外激动,因为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件我们自主研制的航天服。现在,这套航天服已经被收藏到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记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珍贵的文物。当杨利伟的航天服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国宝后,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们身穿中国人自己研制的航天服出舱了,这标志着我国飞天舱外服整体技术性已达到国际在用舱外服系统的先进水平,并具有多项独创性技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核心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7日,这一天使国人倍感骄傲——载人飞船“神六”号在太空翱翔115小时后,成功着陆。从“神六”的成功发射中,我们再一次领会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精进。其实,载人航天工程也需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3,(14):7-7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刚刚过去的2个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贰太空相拥",这次交会对接成功,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时光荏苒,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面对我国科技界取得的重大成果,人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7.
神十在太空遨游的同时,一场以航天器新技术验证和航天医学试验为主题的太空试验也在广袤的星空中拉开帷幕。它们中有利用太空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探索,有瞄准未来航天发展进行的新产品验证,还有的是定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生活"而开展的试验。据神舟飞船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从神一到神十,中国航天技术的民用价值被不断放大,很多技  相似文献   

18.
美好的愿景     
《科学中国人》2022,(23):49-49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这次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两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  相似文献   

19.
第三只眼随着航天研发力度的加强和技术进步,2010年世界各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将新型卫星、探测器或空间设施送入太空,其功能更加强大,探测对象和方式都有所拓展,某些发展趋势初露端倪,一些重要航天  相似文献   

20.
袁野 《今日科苑》2017,(4):15-26
“我这一生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第二个愿望,就是可以把外国的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伺一条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说这话的人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