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云 《历史教学问题》2004,(1):67-70,112
“应用史学”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史学研究提出的要求。载体的多样性、作业的田野化、操作的市场化和史家的职业化是“应用史学”特点 ;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知识的普及、口述史料的挖掘、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及史学的影视产业是“应用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主要围绕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两个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多方面总结了史学批评的成就,探讨了史学批评发展的途径和前景,也从多角度审视了史学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的“新史学”的实质是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不同,文明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其范围是民史、国史;文明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激励人们创造历史、培育爱国热情;文明史学的性质是国民史学、民族史学。与西方文明史学相比,中国文明史学更多地承继了传统史学的鉴戒性质而忽视了文明史学的科学性。因此,文明史学没有能够完成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任务,“新史学”只能徘徊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之间。  相似文献   

4.
姜新 《历史教学问题》2012,(1):87-91,79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与中国史学界分别提出建立公共史学与应用史学新学科,其共同的动因是为了寻求摆脱危机、发挥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途径。然而,美国公共史学建立了学科,取得了丰硕成绩,得到社会赞誉;中国的应用史学却未能形成独立学科,反而遭到学术界的批评。不同命运的原因在于内部的不同指向,公共史学力争运用史学方法,培养史学人才以扩大服务公众的范围;应用史学则侧重成果,侧重教化以发挥资治功能。不同命运的原因还在于外部的不同环境,美国的成熟市场、实用理念促使公共史学发展;中国的转型社会、"资治"传统与学术摇摆,限制了应用史学生存。  相似文献   

5.
公共史学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远未成熟,但是其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均标识着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一次较大调整。导致公共史学产生的那场"危机",与其说源自史学专业化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进一步强化之后,社会要求史学做出应变的指令。顺势而兴的公共史学充当连接学院史学和社会公众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使史学发展中原先存在的诸多困境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6.
朱英作为当代中国的知名学人,其史学成就及思想颇具表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洞悉当代中国的史学趋向。具体说来,朱英在史学研究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证主义的史学趋向、多元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和关注现实社会的史学情怀,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仅反映了朱英的学思历程,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公共历史很早便出现在德国,但长期被职业历史学家所忽视和遗忘。直到大众社会出现、后现代史学浪潮前赴后继以及传播媒体更新换代后,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任务才摆在德国学界面前。在培养机制上,以职业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两种公众史学类型各有长短;在问题意识中,历史文化、文化记忆和国际比较成为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德国公众史学仍然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剩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乘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吕庙军 《邯郸师专学报》201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吕庙军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1):114-116,120
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盛行蕴含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本质上是精英历史文化向大众历史文化的对接;精英史学开始走向大众,满足其心灵与精神需要,缓解了现代社会张力;这体现在史学功能的新变化上又表现在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史学家科恩提出教育史研究应实现“新文化史”、“语言学”和“文学”等三个方面的转向,这为美国教育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当前教育史学的发展日渐式微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分析原因后不难发现,科恩的后现代教育史学主张对我们扭转教育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应该开阔研究范围,拓展史料来源;重视史料语言的研究;研究成果的表述要富有文学方面的色彩等。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史料学派”的创始人,其“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思想对近代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为傅斯年史学思想来源研究日趋深入,史学思想内容研究日趋完善及史学思想评价的日趋客观。来源方面,学界摆脱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仅受到西方兰克史学的影响的单一认识,认为其史学思想的提出与西方其他史学思想的影响也密不可分;内容方面,纠正了以前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片面认识,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评价方面,更为客观地分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但是,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研究就整体而言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论著的相应缺失和论文质量的尚需提升等。  相似文献   

15.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著。本文从“史学源流”。“评论诸史得失”,“评论编年、纪传二体之优劣”,“评论史学的功能”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探析了其在史学评论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六朝间史学走向兴盛是由东汉崩溃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以及学术文化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而形成的。主要有 :政治局势的分裂对峙刺激了史学的发展 ;门阀士族的巨大影响促使史学走向兴旺 ;学术环境的相对宽松为史学发展提供契机 ;南方经济的繁荣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史传》专论史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本文从“论史学之起源和演变”、“论史学之社会功能”、“论撰史之原则和态度”、“论史书编纂之方法”、“论史家著作之优劣”、“论编年纪传二体之得失”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梳理和辨析,着重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史学上的贡献,并探析其在史学评论上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