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尹翁归传>所载"河东二十八县"是昭帝时期河东郡的辖县情况,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东郡辖安邑等二十四县(侯国)是成帝元延年间的情况,前者比后者早70年左右.笔者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证出"河东二十八县"还包括周阳、高梁、岸头三县和下摩侯国.昭帝时期河东郡已分为南、北两个监察部,并影响到后世该地区的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2.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3.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4.
菰城置县考     
文章以《史记》、嘉泰《吴兴志》、乾隆《湖州府志》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原始和权威史著为依据,重新考证菰城县置县的时间和主体,提出了与当下多数学者所持观点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祖厉县是汉武帝元鼎三年所设,属安定郡,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然由于文献材料的缺乏,与祖厉县有关的很多问题,诸如其建置与沿革;"河水"、"祖厉河"、"祖厉川水"等概念;在历史上有没有迁移,什么时间迁移以及最初设县时县城城址在哪里等问题都没有办法说清楚.为此,笔者根据传世典籍的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并结合实地考察等综合手段对祖厉县有关问题做较全面透视,希冀能清其本源,还其本貌.  相似文献   

6.
林之有政 ,实缘课税 ,政税相联 ,西汉统治者较前各朝更加重视林政。西汉政府重视林政之原因 ,除却汉初经济残破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外 ,西汉时期既定的自然资源情况和当时能够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的思想家、学者、官僚、商人的积极推动 ,也是一大原因。西汉林政主要包括森林职官和森林政策两个方面。其特点有二 :一是森林权属具有国有和私有两重性 ;二是农林结合 ,手工业和林垦并重 ,表现为多样化的开发和种植。西汉林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但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较频繁的自然灾害 ,进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有关其地方设置特别是郡县的情况更是不清楚.但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大量秦文物涉及到秦代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代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获知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出土的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首次考证秦代广阳郡设9县的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利用黄金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黄金一直是极为稀有和珍贵的。中国古代,仅仅在西汉时期,从政府到民间都大量拥有和使用黄金。此后直到清朝,对黄金的占有和使用再也没有达到西汉时期的水平。尤为令人费解的是,从王莽末年到东汉初年,短短数年间,黄金似乎消失殆尽。对此,学界提出了种种解释。其中绝大部分都存在明显缺陷,目前唯有"地下埋藏说"尚能自圆其说,但仍缺乏文字尤其是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0.
汉代选举,有贤良方正一科。但《史记》《汉书》传记中有时连言“贤良文学”,论者或将文学,贤良混同为一科,即贤良方正;或在贤良方正之外,别立贤良文学一科,这都是不正确的。例如《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即分别立有“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两个条目:[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为了询访政治得失,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则授予官职。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文学。名称时  相似文献   

11.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后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罢刺史而置州牧,既反映了统治阶段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根本的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段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统治阶段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不分优劣,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史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关争,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从西周始实行一种回避君主、尊长之名的制度.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后,此制度形成定制.此后,逐渐完善到严格、严厉化.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史家便以是或否避讳某代君主名作为判定地下发掘带字实物所属时代的极重要因素,如对秦国、秦朝、西汉初、前期物品的断定.其实,诸多考古资料证明秦国到西汉前期避君主名并不严格,因此,不应该以是与否回避某君主之名,作为判定某地下发掘实物是与不是哪时代物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但并未在越地普遍建县。菰城县为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封吴后所建。春申君以什么身份置县,为何在此地置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汉的历史上,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是外戚发展的前期,昭宣二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前中期外戚造成了汉初经济发展与昭宣中兴,而后期外戚则最终造成了西汉的灭亡。外戚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同样影响政治。外戚政治是专制政体的必然产物,要想消灭外戚专权,只有铲除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15.
传世的西汉铜壶盖铭“屚”字是汉晋句屚县的省称,可见这件铜壶应是西汉句屚县衙署铸造和使用的酒器。这件铜壶盖的发现,为研究汉晋时期苟屚县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分封于彭城的楚王在陵墓制度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西汉楚国王陵选址和布局方式深受帝陵影响.虽然整体布局缺乏规划,但每一座单体的陵墓所处空间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址规划,并且风水意识已经渗透其间;其次,西汉楚王结合徐州地区周围多山的特点,模仿地面建筑的结构布局,在山体内部营造墓室,创新出"因山为陵"的崖洞墓葬制;再次,陵墓内随葬器物形制复杂,数量众多,尤其盛行"以玉敛葬",构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后,楚王陵园规模庞大,园内设施众多,所包涵内容与帝陵大致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在陵园制度上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灵活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西汉武帝始,中央职官制度有了中(内)外朝之别,侍中、给事中、诸吏、散骑、常侍等皆属于中朝官。然而侍中在汉初业已存在,并不是随着中外朝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对西汉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反映到城市群的地域空间结构上,也充分体现了城市分布、排列、组合的地域空间差异和不平衡特征。西汉末年的城市空间分布特征不但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还受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及强干弱枝政策的影响,呈现出州际城市分布差异突出、郡国间分布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东密西疏、偏集中于中纬度地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一般认为汉代的粮价为"石价百钱",也有"石价30至80钱"的说法。但这都不是西汉平岁的粮价。西汉平岁的粮价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其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走高的趋势:从文景时期的每石三四十钱,逐渐上升到西汉后期的一百二三十钱。这种粮价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期,承袭秦制,丞相制度作为皇权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亦得以沿袭并不断完善。丞相总领百官助天子理万机的职能定位,使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的处于百官之首的尊位;而列侯则是西汉时期异姓官僚政治地位最高荣誉的象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背后所反映的西汉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痕迹,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政治生活的原生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