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我校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从3个程序着手:◆程序一:目标定位,创建学习型家庭在工作初期,我们主要以寻找学习型家庭为工作突破口。在经过“我眼中的学习型家庭”、“家庭学习方式”等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发现:89%的家长对于学习型家庭的定义不清;56%的家长认为,学习型家庭的含义就是家长能够要求孩子好好学习;96%的家长认为,学习型家庭的形式就是父母给孩子讲题。可见,家长们对学习型家庭的理解有…  相似文献   

2.
现代家庭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终身学习的生活理念,都需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它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必要途径,是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的基本保证。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实现家庭成员的“再社会化”,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实现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一、建立“学习型家庭”网络学校、家庭共同完善“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网络,开发德育资源,提供家庭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1.办好家长学校。听取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具体意见和要求,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有关部门一起关心、支持教育。2.发挥家委会作用。健全班级、校级家长委员会,发挥其核心作用,与校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学校在推进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中,指导者应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创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家长根据家庭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实际,创建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家庭。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2004,(1):39-40
“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社会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学习型家庭。我镇创建学习型家庭,存宝安区先走了一步。我们通过“以小学为载体.借助村委支持.指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的形式,在全镇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全镇共评出学习型家庭392家,超额完成了《2003~2005年公明镇社区教育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在2003年创建300家学习型家庭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今天。那么,如何去塑造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和生存背景,创建学习型家庭能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指导》2002,(1):24-25
同泰路小学地处宝山区海滨地区。该地区在经济、住房、家长文化层次等方面相对较薄弱。为了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该校进行了“海滨地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可行性研究。”他们打破常规,不仅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还组织了专题辩论会。这是这次辩论会的实录。  相似文献   

7.
时下,“学习型”三个字正成为家庭教育领域越来越热门的高频词。据报载,上海等地的“好家长”纷纷发出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1999年12月,笔者赴台湾参加的“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登台演讲的五位台湾学者发表的也都是围绕  相似文献   

8.
通过乡村学生倡议、家长支持、班主任助力,让每一个乡村学生拥有自己的"家庭小书房"。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亲子共读、家庭社群的互学交流中,促进学生成长和家长自育,最终创建学习型乡村家庭。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市百名好家长提出的“面向21世纪,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倡议,已引起许多社区和广大家庭的重视,日益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追求。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还取决于社区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完善,为其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条件,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学校教育,也负有义不容辞的指导义务。我们曹杨五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颇有成效。社区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来,我们及时地调整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方式,由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转变,并制订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办好家长学校。今年又有一项新举措,就是“创建学习型家庭”。  相似文献   

11.
周荣 《教师》2014,(34):127-127
老一辈成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负责人,祖父母们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在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型家庭,对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好隔代教育的优势,消除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创建现代化的学习型家庭,是本文笔者将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13,(7):60-62
我们以创建“和乐”学习型共同体为目标,以探究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创建科学合理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为抓手,实施“四个三”策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沟通合作,充分调动、利用、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是谁天生就会当家长的,日前上海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家长开出两贴良方:“十要”和“十不忘”。 要孩子成才,父母首先应创建学习型家庭。“十要”包括:在家庭中要有一个读书角;父母要带头学知识、学技能;要经常和家人一起看书报,讨论交流;遇到困难和矛盾时,家人间要相互理解;要经常与家人一起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要尊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把“创建学习型家庭”称为21世纪的“家庭革命”,是有其远见卓识的。我认为,学习型家庭应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一、终身性终身性就是指学习型家庭的学习要从过去的阶段性、暂时性向终身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现代社会必须建立在具有现代文明的广大家庭的基础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亿万家庭正在以空前的热情致力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和智力发展,寻求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成功的家教经验,对于把家庭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年轻父母来说,无疑是至为期盼的需求。每年暑期社会上反复出现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热“,一方面彰示着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也…  相似文献   

16.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学习化城市”的基础工程,是在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理念下的一种家庭化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可形成又一个渴求知识的环境、营造更浓郁的学习气氛;通过学习也可丰富家庭生活的内涵,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支持,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健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创建学习型家庭与优化家庭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创建学习型家庭与优化家庭德育”的实验活动,正在我省一批示范性家长学校开展起来。这个应运而生的崭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充满着活力,也引发我们对创新与发展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校本着“服务家长,互惠双赢”的理念,于2007年下学期创办了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了家校共同发展。2012年5月,我校向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申报了“十二五”规划课题《家校联手,共诵经典,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研究》。在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和家长朋友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分段要求、分层指导”的课题研究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家庭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终身学习的生活理念,都需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它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必要途径,是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的基本保证。只有创建“学习型家庭”,才能实现家庭成员的“再社会化”,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感情、学识等方面的交流与互补,建立尊重知识,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实现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庄毅 《继续教育》2002,16(6):22-24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模型以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大型企业提出要建立“学习型企业”,许多国家政府及其领导人提出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学习型社会”。2001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海、北京、苏州等大中型城市也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学习将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将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是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重要基石和实现手段的继续教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将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培训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成为广大专家、学者思考的热点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了庄毅等5名专家、学者有关“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文章,一并刊发,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作进一步思考,激发使命感、责任感,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