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乡村经济和乡村教育都迎来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教育的使命转向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乡村教育通过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乡村社会的多维需求,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用“文字下乡”“文字上移”和“技术下乡”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乡村教育在价值定位、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客观问题与局限。因此,中国乡村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两极三类四层次”的新型乡村教育体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开发区域性乡土课程,强化各项制度创新,进而,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式学校教育在乡村社会建立的起始原因;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矛盾关系与原因;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影响;乡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四千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利,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乡村教育发展不好,底层群体就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对湖北、江西、山西、云南等4个省部分县市乡村学校的调查,就乡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而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教师,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相似文献   

4.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振兴为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新时代耕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解读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分析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索了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发展路径,即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拓展立足“三农”的耕读教育实践、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基础,被视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化显著。根据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应从赋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以乡村特质、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丰富乡村教师专业学习资源、构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优化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国外2012-2022年的3 016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解读和分析国外乡村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发现国外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师的培训与教师质量研究、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乡村社区教育研究以及乡村教育政策与干预研究。相对于国内的乡村教育研究而言,分析了国外乡村教育研究对我国的乡村教育研究的一些启示:在研究视角方面,我国的乡村教育研究需从多角度出发,以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在研究内容方面,我国的乡村教育研究需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教师质量研究,加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加强乡村社区教育研究,加强乡村教育政策及干预研究;在研究方法运用方面,我国的乡村教育研究应强调个案研究、叙事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促进我国乡村教育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教育均衡发展再到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乡村教育受到了质量之变与质量之不变的矛盾影响。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学校、师资的改善和城乡教育发展差异、趋势、结构的不变对立运动,容易让人们陷于城乡教育二元对立思维,表现在城本抑或农本的价值困惑、外援抑或内生的路径依赖、疏离伴随互联的时空变局三方面,这些二元对立限制了乡村教育发展并进一步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通路。基于此,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在价值上破除二元对立思维、策略上强化城乡一体格局、时空上促进技术赋能学习内核,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和教育本身,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学习陶行知,办好乡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地位观、乡村师范教育观、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关系观、乡村大教育观、乡村人才培育的素质观"等乡村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今天办好乡村教育现代化以促进整个乡村的现代化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理论路径依赖和城市经验模式阻碍着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解读,二者的合力导致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所谓乡村教育空间是指以广义的乡村教育环境、设施、活动为基础,兼具物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的特殊社会文化空间。基于“文化空间”的理论内涵,本文认为在乡村教育文化空间中存在四个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共融共生的文化空间层级。根据相应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它们分别被定义为以乡土记忆为母体的涵养空间,以耕种劳作为手段的实践空间,以传道授业为目标的教学空间,以互融共生为表征的内蕴空间。人们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涵养空间母体属性认知不足,实践空间劳动实践价值低估,教学空间文化育人意识薄弱,内蕴空间协同育人共识淡漠。为了有效建构乡村教育文化空间,应开启历史对话,阐释与再生涵养空间;重塑参与主体,强化体认,完善实践空间;凸显文化意识,实现教学空间的文化功能的外化与浸染;激活协作精神,唤醒与共构内蕴空间。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乡村教育既面临"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补齐短板、开启内涵建设;开展小班化教学,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农村家长、社区村民习得现代教育生活理念和行为,推进家校社合作育人等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与特色化之争的乡村教育发展指向不清、进城与回流分歧的县级教育管理决策目标模糊、面向少数人的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弊端显现等的挑战.为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振兴乡村教育,应发展特色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学生综合素养;办好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吸引学生回流;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农村学生,帮助学生习得现代生活理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乡村教育体量较大,乡村学校在读学生约占全美中小学学生总数近1/5。美国乡村教育先后走过全面普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等不同发展阶段,也曾遭遇成本效益、均衡发展、价值取向等诸多挑战。相比之下,当前美国乡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乡村学校生源家庭背景更复杂,乡村学校优秀师资更短缺,部分乡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不高。为此,美国政府出台乡村教育扶持项目,高等院校参与乡村教育研究与实验,基金会等参与乡村教育改进,共同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可见,应对乡村教育挑战,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培元固本,需要因地制宜,需要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定盘星,还是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压舱石,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助力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上历经历史洪流中自救、历史困境中起伏、历史趋势中推进和历史潮流中转折这四个阶段;其政策上体现为在乡村发展与现代进程的契合中创设、在制度环境与运行机理的融合中执行、在时代发展与现实困境的碰撞中接续等三个方面;其价值上主要涉及乡村教育的乡土性唤醒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乡村教育的生态性夯实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乡村教育的在地性增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育人本色、乡村教育的现代性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进程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吴霓 《人民教育》2023,(Z2):10-14
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效益和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教育还存在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仍不足,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有距离,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依然不充分,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还不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等薄弱环节。因此,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应从如下方面着眼:植根乡土文化夯实乡土教育文化自信;加大乡村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多措并举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20.
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不仅对乡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育价值的隐退;削弱乡村文化再造能力;乡村文化的瓦解。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需要寻求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沟通,突破城市教育的价值预设,加强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