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接触《集邮博览》是1988年,那时我调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我是零散购买《集邮博览》的,当时我觉得杂志上刊登外邮的文章较多,而我又不收集外国邮票。现在回忆杂志刊登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军人贴用邮票并非三军分用》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黄军邮是陆军使用,紫军邮是海军使用,蓝军邮是空军使用”的观念,杂志让我受益不小。  相似文献   

2.
正读了《集邮博览》2013年第11期《"邮"在西安》,我正好在11月初也去了西安,跑了两个邮市和几个邮局,也寄了些封片留念。对比这篇文章,我再补充2个集邮爱好者游邮西安感兴趣的地方。一个是在钟楼邮局北侧的集邮专卖店可以免费加盖近两年的西安新邮纪念日戳,大约有36枚,需交押金100元,盖完  相似文献   

3.
难忘沈曾华     
最初认识沈老,"介绍人"就是《集邮》杂志。1980年7月,《集邮》杂志第四期开始刊登曾丰秧撰写的《解放区邮票杂忆》,9月才读到序篇,同时读到一篇专访,得知曾丰秧现名沈曾华。我既惊叹又佩服这样一位老革命老战士,居然能在枪林弹雨中安然保存下来这么多的解放区邮票,可谓军中独一人,真是文武双全,了不起啊。也巧,从9月开始,我调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参谋班学习,时间宽裕了许多,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5.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7.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情感“密码”,可从他的某一段经历或某一处“牵连”中破译。上海是我工作过五年的城市,也是“革”后重新引发我自幼而生的集邮兴致的地方。这些年,沪宁线两端,有两本集邮刊物向邮坛投放,一本是《上海集邮》,一本是“江苏集邮》。我在这一端,为《江苏集邮》忙。而我的案头,却总是有《上海集邮》摆放。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0,(3):3-3
一点建议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从创刊号《北京集邮》到今天的《集邮博览》一本也不缺。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内容。这是一本资料性、知识性俱佳的杂志。特别是近年经常刊登的一些介绍、分析邮集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舟山行     
2010年的年底,舟山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当地人说,这里难得下雪,这样的大雪更是多年未见。12月15日上午,舟山定海陆军东门里招待所的五楼会议室热闹异常,舟山市集邮协会正在这里召开“生肖集邮研究会舟山分会、海军集邮研究会舟山小组成立暨《舟山集邮》优秀通讯员表彰会”。  相似文献   

13.
正王辉先生的《教科书上的邮票插图》(原载《集邮博览》2013年第10期),强烈地吸引了我,令我想起了另一本教科书,书上的邮票图案比王先生介绍的邮票插图更牛,称之为"一片邮集"也不为过,而且其宣传集邮文化更直接更给力。这本教科书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图1),书中有两部分内容堪称"一片邮集"。其一,"红色摇篮",即该教科书第五节《方寸之地竖丰碑红色  相似文献   

14.
集报和集邮一样,是我的爱好和追求,它能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增强个人素质,净化心灵,也能娱悦身心,增添生活情趣。集报和集邮相结合,剪贴集邮文章,集藏个人的集邮知识库,是集邮活动中文献集邮的一种方式,走近这一片天地,真可谓其乐也融融。 我是1992年开始剪贴集邮文章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把家里订阅的《中国集邮报》、《湖北集邮报》、《集邮报》及集邮杂志作为资料攒起来,以备查阅,谁知日积月累,越集越多,我这工薪族人家,房屋太小,实在难以搁放了,我才觉得应该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剪贴出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2,(12):7
预订明年杂志的疑问收到第11期《集邮博览》后,仔细品读,首先被2013年的新邮预订宣传画所吸引,虽然从网上已经知道了宣传画的内容,但是没有想到11月1日出版的杂志也能及时刊登。2013年的《集邮博览》当然还是要订的,当看到第91页的征订广告时  相似文献   

16.
来函照登     
《集邮博览》编辑部: 见《集邮博览》2004年第九期“来函照登”倪利民“莫把《集邮博览》办成《集邮研究》”一文,对此,看法不尽认同。《集邮博览》的“博览”,有“多广”之意,即所刊内容可涉及集邮各个领域,兼普及与提高尽可能适应各层次集邮者的要求。历年来《集邮博览》刊有研究之类文章,对集邮者广开思路,献计献策,分析透视,很有启示。也有别于其他刊物,这也是我长期订阅的一个理由。就以第九期为例,“研究”8页、  相似文献   

17.
常增书 《中国集邮》2001,(12):43-43
我是《中国集邮》的忠实读和作,在《中国集邮》结刊前,我想谈谈我心目中的《中国集邮》。  相似文献   

1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20.
克东编著的几部新作摆在我的面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使人心舒神怡。我很惊异中国文史出版社能为克东同期出版4部5册集邮图书,它们是《中国美术家与邮票》上下册,《中国摄影家与邮票》、《中国邮票经典》和《集邮故事》。我也很佩服克东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撰写出像《中国美术家与邮票》、《中国摄影家与邮票》这样湟湟大观的资料性集邮文献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