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兰青  晓风 《上海集邮》2014,(5):41-42
红印花邮票发行百余年来,在海内外的各种集邮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红学”研究的中英文文章,可谓浩瀚如海、数以干计。这些文章是几代“红学”研究者探究和钻研红印花邮票的历程记录,篇篇都凝聚着作并的付出的辛劳和投入的智慧。大量的“红学”研究学术文章亦是集邮者了解和研究红印花邮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3.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4.
《上海集邮》2008,(10):5-5
“2008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于9月19—23日在南昌江两省展览中心举行。 上海市集邮协会的展品有传统类展品4部:丁劲松的《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荣正光的《华东解放区邮票》(8框)、黄履中的《中南解放区邮票》、陆明的《东北解放区邮票》;邮政历史类展品1部:王少梅的《新中国的早期邮戳》;  相似文献   

5.
集邮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是西风东渐的结果。解放以前,我国的总体集邮水平并不高,介绍集邮知识的书、刊、报种类也比较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刊物和书籍屈指可数,如果当时花一定的力气收集齐备并非难事。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集邮文献的种类越来越多,用“浩如烟海”一词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靠个人之能力要想收集齐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如同传统集邮,也要有所侧重。有的专集红印花邮票,有的专集大龙邮票,有的专集文字邮票和实寄封,有的专集一个阶段的邮政用品。收集集邮文献也是如此,可重点收集某一门类,如国内各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6.
黄光城一生撰写邮文数以千计,尤以红印花邮票研究享誉邮坛。他的红印花邮票研究专著有两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1976年编印出版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下称“小壹圆图鉴”)。  相似文献   

7.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上海市虹口区职工文体协会、虹口区集邮协会为配合虹口区总工会开展“劳模精神永放光芒,创新发展建功立业——虹口职工庆‘五一'主题系列活动”,4月28日下午在虹口职工文化团队活动中心举办“虹口职工文化大讲堂——集邮家丁劲松伦敦获奖邮集《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学术报告会”(右图)。上海市集邮协会羌陆明、  相似文献   

9.
专题集邮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祥地,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乃至全国的集邮方式是清一色的传统集邮。虽然那时也有人从事红印花、大龙、孙中山像邮票或商埠票的专门收集和研究,但这与国际集邮界公认的专题集邮不是一回事。至于那时对外票的收集,人们大多按国别收集,英、美、日本、英联邦等的邮票是人们收集的主要对象。一些老集邮家那时也有对某种题材的特别爱好,如马任全爱集以马为图的邮票,王纪泽收集邮票上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台湾省在台北举办"中国古典邮票展览",展出大龙、小龙、万寿和红印花,盛况空前,而最"抢镜头"的莫过于红印花,尤以"天下一品,举世无双"的小一元四方连为全场主角。此次邮展闭幕后,台湾省邮政总局接受集邮人士建议,决定编印"中国古典邮票专刊",以资弘扬邮学,随即指定有  相似文献   

11.
红印花票本身不属于邮票范畴之内,但是以它为原票加盖了8种邮票,即“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元”、“大壹元”及“当伍元”。其中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是中国邮票中首屈一指的头号名贵邮票。为此,红印花原票也身价倍增,在二  相似文献   

12.
"文革"十年,不堪回首。当时集邮作为"资产阶级嗜好"和"封、资、修"活动,属"革命的对象"被批判禁止。"文革"开始后,集邮公司被勒令停业、集邮刊物停刊;一批邮票设计师靠边站。在我国发行的836种邮票中,除少数革命题材外,其他一律停止出售与使用,有729种被销毁。原中华邮政时期的多数邮票也属清除范围;所有外国邮票,包括东欧"修正主义"国家的邮票11.5万枚和伪政权邮票亦销毁。对国家库存的档案、资料及其珍贵邮票,包括清代大龙、小龙、万寿等23种、数以万计的珍邮通通烧毁;最最令人痛心的是1953年邮电部派吴凤岗等赴英国接收原国民党政府遗留伦敦的各种邮票原票和776枚红印花原票,亦未逃脱厄运,均化为灰烬。在"文革"破四旧时期,抄家是家常  相似文献   

13.
红印花邮票的实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对于红印花邮票发行、使用时间,邮资、邮路等"红学"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有多少件红印花邮票的封、片、简及汇银执据能留存至今天,并可供集邮者研究呢?翻开《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专著,答案就自然知晓丁。台湾省集邮家华裕宽一直致力于红印花邮票封  相似文献   

14.
红印花原票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红印花张号资料的挖掘上,黄光城具有开拓性的发现。1965年在英国华邮藏家大卫德爵士遗集中发现2件带张号的红印花邮票:大2分上半张50枚带“6500”张号及大4分25枚全格带“2305”张号。  相似文献   

15.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2,(5):92-92
本刊讯2012年4月16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中国邮票首次在邮票的故乡英国伦敦展出。在伦敦德文郡街(Devin County Street)41号,中国邮票博物馆携38框新中国邮票,孙蒋涛携五框海关大龙邮票、丁劲松的代表赵岳携五框中国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共同亮相于英国皇家邮学会会所。为这个成立于1869年的世界顶尖集邮组织带来了全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我们集邮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邮坛一代泰斗周今觉初入集邮之门时,已经45岁。他投入巨资将中国清代奇罕孤绝邮品,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在内的珍品悉数收藏,其目的就是想为中国集邮事业在世界邮坛上争得一席之地。文化大革命之前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集邮队伍里的中坚分子对集邮的迷恋如痴如狂,但想的更多的,恐怕还是它的文化意义。即使是现在,每年仍有数百万铁杆邮迷,置邮票市场新邮年年打折套套打折于不顾,年复一年地在集邮公司预订新邮,这也难用一个“赚”字或一个“赔”字来简单定义。  相似文献   

18.
“立体集邮”乃我新创的一个名词。何谓“立体集邮”?是相对于邮票——邮册——邮集的“平面集邮”而言。何谓“平面集邮”?邮折上、邮册里的邮票、邮品,不论你怎么摆放,都是平面的、二维的;邯集贴页上的邮票、邮品,不论你如何展出,也是平面的、二维的。常规的集邮,不论是传统集邮的方式,还是专题集邮的方式,不论是搜集、整理,还是欣赏、研究,基本上是静态的“平面集邮”,只有少数集邮类别如极限集邮、原地集邮和某些需要实地考查邮路邮史的例外。“立体集邮”就是让邮票立起来,让集邮者走近邮票、走进邮票。  相似文献   

19.
李军 《集邮博览》2012,(8):74-77
承蒙《集邮博览》的关照,笔者每年都在刊物上撰写一篇关于矿物宝石专题邮票发行情况的文章。今年又到了对2011年世界上发行的该专题邮票进行汇总统计和撰文之时,我却有些犹豫了,因为在2011年底,笔者收到美国专题集邮协会——宝石矿物和珠宝研究会寄来新一期会刊。在刊首“主席的话”中提醒邮人,万国邮联对近年来非洲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科摩罗、多哥等一些国家发行的邮票产生质疑,认为是“伪造品”而未被列入正规邮票名录之中。  相似文献   

20.
集邮界每每回忆“文革”浩劫,总会提起一桩令人揪心的事件——集中清点、销毁国家库存邮票,其中包括一大批早期珍罕邮票也被扔进炉火里焚毁,有人称之为“不堪回首的邮票劫难”。被烧毁的珍邮中,首推上海海关移交的清代红印花原票761枚! 1997年台湾《邮史研究》刊出一篇文章(注),提及这批红印花原票的处理经过是:“‘文革’开始后,七十年代初,邮电部被军管,当时一位军代表下令留十枚, 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枚、单枚票一枚、横四连二件,其余全部烧毁,即烧掉七六一枚红印花原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