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辟(bì) “辟”有“君主”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皇王维辟。”“复辟”一词最早就是“恢复帝位”之意。策“策”是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如《木兰词》:“策勋十二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受策以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  相似文献   

2.
宋人刘挚有句名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宋史·刘挚传》)在此之前,北齐的颜之推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文人无行,好像已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传说了。如今且说“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他会不会是个例外呢?  相似文献   

3.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4.
鲁迅《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根据传统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千夫”指的是敌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据《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指众人;指,是指责之意。亦作“千夫所指”。《现代汉语词典》:“千夫,指众多的人”,例句也有“千夫所指”。《汉语辞典》:“‘千’通  相似文献   

5.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6.
《辞海》(1979年版)的“睡”(3819页)字是这样解释的:睡(shuì)睡觉。《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汉书·贾谊传》:“将吏被介胄而睡.”其中“孝公时时睡”的“睡”字,并非“睡觉”之意。  相似文献   

7.
《广雅》作者张揖于正史无传,因此关于他的生平莫得而详,对于其籍贯、著述等等只能从历代的片言只语中略作稽考,或者有裨益于学者。北齐颜之推曾因《通俗文》中引用过苏林、张揖而曰: “苏、张皆是魏人。”(见《颜氏家训·书证》)这是有关张揖的最早的材料。另据《魏书·江式传》云:  相似文献   

8.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9.
“扒灰”亦写作“爬灰”,是民间俗语,指公公对儿媳的乱伦行为。《汉语大词典·扒灰》条引用清代李元复的《常谈丛录》卷八的材料,以为“扒灰”盖为污媳的隐语,膝、媳同音,“扒行灰上,则膝污也。”《汉语大词典·爬灰》条引用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扒灰》的材料:“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利,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  相似文献   

10.
说“深芜”     
据我所知,“深芜”一词,除了《佩文韵府》之外,只有台湾省编的《中文大辞典》和大陆编的《汉语大词典》曾收录,其他如《辞源》、《大辞典》(台湾省编)等均未见收录。《中文大辞典》注释曰:“杂草丛生也。引伸有繁杂之意。”其引例为《北史·儒林传序》,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见《中文大辞典》19册335页3栏)《汉语大词典》注释为:“芜杂。”其引例除去《北史·儒林传序》外,还有一宋人刘克庄喀江西诗派小序·潘邠老》“余旧读之,病其深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中师(《文选和写作》将“无施劳”释为“不把劳苦的工作加在别人身上”。按这一解释,“施”当为“加”义,施加。此说可能本于王力,见王力《古代汉语》166页。粗看似无不可,但细思顿觉上下不连贯。查((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施(shi)”义项⑨:“〔动〕夸张。例:无伐善,无施劳(《论语》)。”《辞海》“施”下辞条“施劳”:“夸张自己的功劳。《论语·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朱熹注:“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可见此处“伐”与“施”系同义互  相似文献   

12.
绵诸道城址考辩雍际春一“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有两次设置:《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魏书·地形志》绵诸县“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愉亭”,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较为混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3.
再说,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当别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养虎)时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与研究醉人的绿惊人的变一一王烈丁耀庭(1.3)《结婚现场会》的细节描写~·……苏顺刚(1 .4)《警察和赞美诗》的艺术特色“·…蒋兆祥(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二’二“·····……刘松梧(1.10)《听潮》教学两题·”······“·”·……傅德眠(1.11)举事征义借贺为戒·”····~··一钮伟国(1,13)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设计 ‘:..‘’“’”’二’二’二“·“·“··…”:.…李新梯(1.9) 《天山景物记》组织材料的特点…刘德辉(1.16)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15.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16.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7.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之,春草输赢较几多。 自注: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雅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集笺]万古幽人在涧阿 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简释》) 《易·履卦》:“幽人贞吉。”《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朱子集传》曰:“考,成也。槃,盘桓之意。言成其隐处之室也。”(香港《崇基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百年孤愤竟如何。 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以下简称《笺注》) 《韩非子》有《说难》、《孤愤》篇。  相似文献   

18.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19.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日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  相似文献   

20.
"落索阿姑餐"见于《颜氏家训》,目前比较权威的辞书都认为"落索"释义为"冷落;萧索",一些学者提出异议。通过文献语料的探析,可以发现"冷落、萧索"义在语境中并不贴切,"怠慢﹑刁难和拖沓"义更显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