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现行很多规划和开发不能把古村落视为活态文化来保护,没有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问题,现以广西柳州柳城县古砦仫佬族滩头围村旅游开发为案例进行探讨。从塑造文化遗产的根本开发理念入手进行规划,整体构图"凤凰来仪",重点突出仫佬族民族图腾,辅助设计仫佬族节庆长廊、服饰风情街、民歌台,创造一个神奇的仫佬古村落,塑造国家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罗玲玲 《广西教育》2023,(17):138-140
本文以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将仫佬族依饭节文化融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论述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打造特色课程、开展仫佬族依饭节体验式教学、校企联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人才等实践策略,促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仫佬族娃崽背带的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仫佬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仫佬族娃崽背带是由“背带手”、“背带帽”、“背带臀”和“背带心”四个部分组成,它是其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透露了仫佬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外婆送背带的习俗蕴涵了仫佬族娃崽背带是仫佬族祖孙根脉的系结,制作背带所用的布料和背带上的装饰图案表明它是仫佬族服饰文化的体现,背带的制作与来源又折射出它是仫佬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象征,背带上的设计和有关背带的习俗又表明了它是仫佬族育儿观的展露。  相似文献   

5.
苏水莲 《广西教育》2009,(36):21-22
本研究通过对仫佬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当地中小学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策略,旨在加强仫佬族舞蹈教育和促进仫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借此激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仫佬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仫佬族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仫佬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仫佬族形象主要有五类,他们是仫佬族自身的生存状况,理想,愿望和文化价值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仫佬族民歌的分类与民歌本身的内涵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在以往仫佬族民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约定俗成"为基本原则,辅以概括性与兼容性操作准则,可将仫佬族民歌划分/统归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不同类型仫佬民歌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学生营养状况,对仫佬族7~15岁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仫佬族女生营养过剩出现的高峰年龄为12岁,比男生提前2岁,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并随年龄增加呈逐年增长趋势;初中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高于小学生;仫佬族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壮族和瑶族学生群体水平。因此,应根据仫佬族学生的营养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促进仫佬族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仫佬族民歌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别具一格,其韵律格调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包玉堂同志是仫佬族作家,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下面这篇文章是他的力作,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仫佬族民歌的种类》按内容将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第二部分《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韵律》,对仫佬族民歌的艺术形式、韵律、节奏、格调等作了详尽的介绍。由于版面关系,本刊只选载了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银姓、东门镇横岸村吴姓、四把镇新村谢姓、龙岸镇马寨村罗姓民间依饭节及大规模的政府承办的2009中国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仫佬族依饭节举办频率、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活动的规模、活动内容、活动禁忌等都有变迁。研究发现:依饭节的变迁凸显了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依饭节中的重要地位,拓展了仫佬族传统体育依饭节中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了仫佬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承载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通过阐述汉服的定义与特征,分析汉服的兴衰与现状,探讨汉服复兴的现象及积极意义,对汉服复兴的原因、思路和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黑衣壮服饰是黑衣壮族群的文化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里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通过对黑衣壮服饰的实地调查,研究黑衣壮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语境下民族优秀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土家族民族服饰在款式、面料、制作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土家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发展导致其民族文化内涵的淡化,使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呈现出衰落与蜕变的趋势。在对土家族服饰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呼吁社会要处理好现代文明和传统工艺文化之间统一和谐的关系,寻求合理的途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对接,让民族服饰更好地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4.
侗族服饰体现了侗族的区域特点、经济特征、生活风貌、审美观念和崇拜意识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和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综述土家族服饰历史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四段论"的观点,将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划分为形成、发展、演变、创新等四个阶段,并对它在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将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花腰彝服饰艺术在彝族众多支系中独树一帜。花腰彝服饰是花腰彝族的族徽,其服饰形象地体现在一个"花"字上,是花腰彝人内心情感与自然生活的智慧结晶,融入了花腰彝人拙朴天真、粗犷豪放、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意识,也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和外在表象。服饰上的各种装饰语言都是花腰彝族既往历史、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原始图腾崇拜的缩影。其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使花腰服饰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成为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相似文献   

17.
玉时阶教授的《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书,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照片,阐述与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文化意境,对现代化进程中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如何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拓展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领域,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理论的创新,是少数民族服饰研究领域中少见的新力作。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象,是民族无声语言的艺术传承,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土家族为表达民族的共同信仰与文化因素,创造了集绘画、扎染、刺绣、挑花、纺织等民族手工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族服饰。通过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内涵与文化象征三方面来研究土家族服饰,以期传承与开发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服饰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语言,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种标识,包含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个民族的服饰艺术,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以及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七十二寨侗服饰和图案,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族源和民族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