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造型独特优美,内涵极富魅力,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有益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安文江 《学习之友》2006,(10):58-58
在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时候,周海婴推出了30万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在最后补上的《再说几句》一节,海婴披露: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请周谷城、罗稷南等湖南老乡叙谈。其时正值“反右”.罗稷南先生斗胆向毛主席提出个设想: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主席沉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笔下的秋大凡脱不了一个“悲”字,要么或多或少有一抹挥之不去的轻愁。该文将以中国文人写秋的诗文名篇为例,浅析这一中国文学中“秋”的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仙台》讲的是鲁迅先生_1904年秋到1906年春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如何通过侧面烘托和正面描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若采用变序阅读法,直奔重点,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突破难点。一、谈“最初印象”,感知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有三位他敬重的老师 :一是他童年时期的启蒙塾师寿镜吾 ,二是他在东京时从学的章太炎 ,三是他在仙台学医时的日本教授藤野严九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人印象很深的那位书塾先生就是鲁迅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寿镜吾是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 ,但人品高尚 ,为人正直 ,他在书塾执教很严 ,对鲁迅却从未呵责过 ,而且还常称赞鲁迅品格高尚 ,但鲁迅对他那一套封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却十分反感 ,所以在文中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但鲁迅并不全盘否定他的老师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他对寿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介绍和研究鲁迅时常引用的一句鲁迅名言。长期以来,总是从正面作单一的理解,没作辩证理解。“哀其不幸”是正确的,而“怒其不争”却不能简单看待,它有不当之处:就“奴隶”而言,他们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精神毒害,身为奴隶而不自知,他们不知人生需要“争”,也不知“争”什么,更谈不上如何“争”,既然这样,何以“怒” ?因此,以一个觉醒者的标准要求“奴隶”,是不符合实际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对待:既肯定其进步性又指出其不足,这样有利于后学者正确体会这句名言,也有利于后学者深刻领会鲁迅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文本细读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参观“三昧书屋”的经过及引发的感想。但文章又决非仅向读者介绍“三味书屋”这一游览去处,其极力渗透的是对鲁迅先生高尚品格的褒扬与赞叹,以“早”字为题便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佐证。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不光是一位文学巨匠,其身上还蕴藏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彰显着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散文散议     
一散文始于写实,发展于写实,写实性是它的基本素质和特征。翻一翻我们手边的散文,有多少现实之作?要么写童年情趣,要么抒旧日情怀,要么是倒不完的十年苦水,要么就是书不尽的风物掌故。其情其意,不可不谓率真纯正;其意其情,也不可不谓质朴深沉。但,即便撩人心绪,也终不免离现实远了些。而近几年,虽然仍处于大变革时代,但整个散文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很明显,这与忽略了散文的功利性不无关系,以为它是“边角料”、“小摆设”、闲情逸致而已。这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鲁迅曾录何人的联句赠秋白同志? 鲁迅和一些共产党人曾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他和瞿秋白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曾录赠秋白同志这样一副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鲁迅是多么珍视他和秋白的友谊啊!但是,这副联句出自何处呢?过去许多人都把它当作鲁迅自己的作品,那是  相似文献   

11.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蜡梅清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新文字运动的兴起 新文字是汉语书法之拉丁化。它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先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创造。汉语拼音字母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而成。1930年由旅居前苏朕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等研制。先在苏联伯力一带华工中扫盲推广,效果很好。1934年秋,由“上海世界语者协会”介绍到国内,受到鲁迅的推崇,写了宣传北方话拉丁化的《门外文谈》,引起了中国文化教育界的重视。当时在上海的胡绳等成立了“中国中文拉丁化研究会”不久,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新文字研究会”。经该会联系蔡元  相似文献   

13.
在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战斗性杂文中,其讽刺艺术,使“三性”(真实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原则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总体上看,正如鲁迅自己所云:“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华盖集续编·小引》)本文正运用这种“拨它一拨”的方式,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形成讽刺,使读者从被贬斥、否定的丑恶事物中,认识社会,受到教益,获取愉悦。那么,这篇杂文运用了哪些讽刺艺术手法呢?又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段来撕破形形色色的社会丑类的伪装,还其本来面目,达到讽刺目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在作品中提到“爱憎不相离”,他对民众的爱总是体现在他的恨里面,他总是把憎置于首位,这是基于非常的人类情境的确认,是爱的憎。所以在读鲁迅的作品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恨,是刻骨铭心,要么赤裸裸地不加掩饰。要么涨满了心却是隐隐地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16.
鲁迅前期思想是当前研究鲁迅思想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它关系列我们正确理解鲁迅怎样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正确评价资产阶级思想武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正确理解鲁迅作品和学习鲁迅精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瞿秋白的所谓“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把前期的鲁迅说成是资产阶级进化论者的谬论,曾对鲁迅研究工作起了广泛的恶劣的影响。“四人帮”的吹鼓手、阶级异己分子姚  相似文献   

17.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赞”.但《野草》在鲁迅著作中却又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这倒不是因为它难以理  相似文献   

18.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蜡梅清纯的特点和鲁迅高洁的品质。教学时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9.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桌上“早”字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高尚品质。第三段是重点段,讲由腊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桌上“早”字的来历。作者围绕“早”字具体地描写了腊梅清纯的特点和鲁迅高洁的品质。教学时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把浑然一体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变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味道     
四季中,秋最富韵味。春的明媚,夏的奔放,冬的凛冽,都是清清楚楚个性鲜明的;惟独秋却有些暧昧,它既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深沉和喜悦,又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颓败和落寞。所以文学史上“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一叹,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绵绵不绝的悲秋传统。而这一传统并非中国独有,各国的文人墨客都对秋情有独钟。“有如悲伤的目光一样,我喜爱秋天。”屠格涅夫笔下的秋天是静静的、沉思的,有枯萎的草和寒冷的光,沉甸甸的思绪在“喧嚣叫嚷”,肃杀却哀而不伤,是别样的秋天的味道。秋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