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文艺美学所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它可以体现在文学、音乐、绘画乃至戏曲等的一切文艺创作中。而在文学方面,它主要体现在抒情性的作品中,包括诗歌和散文。 当然,因为意境有特定的文化渊薮,所以并非一切抒情作品都能创造意境;在题材上,它有一定的限度,大都以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题材为主。 意境的创造及其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很远。在先秦时代的庄子、屈原的作品中,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抒情性的诗歌散文都着力追求一种意境美,现在一些小说也采用散文的写法,使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更具抒情的气氛从而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创造形象的文学中,如果没有意境,就没有深刻感人的力量,就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品评文学的观点虽不很严密(如哲理诗没意境,却未必不好),却揭示了文学创作所普遍追求的本质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东西。有意境的诗就比没有意境的诗更感人,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过:“文学之工不工”,“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清·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这看出,将意境作为判定文学作品精妙与否的一个标准,并非今天才是。的确,文学的某些样式,特别是诗歌,是需要讲求意境创造的。这一点,已有不少论著、文章谈及。本文仅就散文的意境创造作一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梁启超谓文艺作品“第一要新意境”(《新大陆游记》);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切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杨朔在谈他写散文的经验时说,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文学批评史上,诗歌和绘画是特别强调意境美的。至于散文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是早已出现了的。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是虚的,不是实的。由此可见,散文造境(意境)早见端倪,只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没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我国诗歌意境理论,阐述了诗歌意境的涵义,分折诗歌意境的要素即情趣和意象,并着重探讨在诗歌创作中创造意境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概念。这一概念始见于托名唐朝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乃其真矣。”由此可以看出,意境从一开始便被古典美学奉  相似文献   

7.
运用时空关系构筑诗歌意境,是近体诗客观存在的现象,可以说近体诗无一首不涉及时空概念的。本文从时空与传统文化、近体诗中的时空表现以及时空结构与意境创造三方面入手探讨了这一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8.
讲究意境,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说,就是对这一重要标志的理论概括。因此研究意境,就成为探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古代文艺理论的独特成就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意境,首先得弄清楚意境究竟指的是什么?李泽厚先生是解放后比较早地注意意境问题的研究者,他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伤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观《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审美再创造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情趣各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诗歌创作中,不少作品因为缺失意象和意境而严重削弱诗美。针对这种倾向,本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出发,阐述了意象和意境创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物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既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又是沟通诗人与读感情和认识的桥梁。意境则是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它与意境相互作用,存在着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作还指出了意境格调的高下,不能单以思想性的标准去判别;只要是真善美的意象升华而成的境界,都应视为高格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以物为基础,以“我”为主导进行的。审美意境是在意的作用下对世界万物各种矛盾的选择、陶冶和浓缩后形成的新生命。审美意境或造成悬念,或欲露故藏,造成神秘感,给人以想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书法意境是书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过程中所营构出来的生动形象,具有线条语言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审美格调的超逸性三个基本特征,书法意境的创造须靠简逸玄淡的艺术符号、旷达空灵的时空形式、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一一般认为,中国文学重意境而不重意象;意象是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习用的艺术手段,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涌入才被当代中国文学所接受。然而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学并非只有意境而无意象,西方文学也不是只有意象而无意境。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学着重于意境的营造,理论上对此研究和推崇也多;而意象和对意象的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创作的角度探讨空白在意境中的存在形态以及诗人创造空白的策略.空白在意境中的存在形态可分为联结空白和意蕴空白.联结空白主要存在意象层,表现为意象之间似断实续的联系意蕴空白存在意蕴层,与实境相辅相成.诗人创造联结空白运用意象叠加法、修辞法和画面叠印法,而在创造意蕴空白时主要运用截面法、曲笔法和以形写神法.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是怎样创造的呢? 一、通过描写景物调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意境。”(《人间词话》)这里说的“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外物,在散文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不同的真实画面表示出来,使情、景二者水乳般地融合起来。我们来看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写黑夜后的黎明和日出。作者以细腻多彩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6.
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是意境创造的关键 ,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维度认识 ,意境的情景建构有以景寄情、情景同构、意象组合等方式 ;而虚静心理是意境物化的前提 ,对创作对象作再度观照和构思是意境物化的中心环节 ,语符编码则标志意境物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论散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中有许多与诗相矛盾的成分,那些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献乃至新闻性的统计数字,人物关系的曲折经历,知识性的科学原理,都是诗所不能容纳的。诗遇到它们只好用远走高飞的想象去代替。但是散文不能完全回避。完全回避这些东西,散文就不散了,就失去了它表现生活的“特异功能”。散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与诗并存,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意境之美可遇不可求,新闻意境与艺术作品的意境既存在着共通性,又具有新闻所独有的个性特征。作为新闻作品的高级审美形态,新闻意境创造需要遵循意境创作的共通性原则,即境由意生、境由美生的创作原则。也要遵循新闻作品意境创作的个性原则,即境由新生、境由简生的创作原则。只有将两者的创作原则综合运用才有可能营造出一种基于事实又超乎象外的新闻意象空间,产生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类型和文学体裁,如绘画、书法、诗歌、散文等。最先提出“意境”一词的,是托名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但在王昌龄以前,对意境的研究已有很多,只不过没用“意境”这个词而已。如六朝画论中的“神韵”说,书法理论中的“境界”说。在文学方面,钟嵘的《诗  相似文献   

20.
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色彩的角度、光照的角度、空间形态处理的角度、室内家具陈设的角度、室内绿化的角度、室内装饰物的角度、水环境的运用的角度来谈如何创造室内空间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