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师生的精神生命活动的教学理解”与“作为师生的现实生命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的本体论基础,教学理解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在终极意义上,教学理解即是教学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澄明,而这种澄明最终指向教学主体的自我超越与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任何对学校教育的完整关照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这两种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全人生命教育作为"人的整全生命的自我生成的教育,是个体生命全方位全层次地自我呈现和自我实现的教育",通过个体生命在"身、心、灵"三个层面的统整,指向人整全生命的美好。这与"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契合不悖,或者说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施,需要全人生命教育的关照。  相似文献   

3.
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 ,与传统解释学认为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复原不同 ,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意味着意义的生成 ,理解不是也不可能复归文本的原意 ,而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 ,生成新的意义。理解所生成的是可能性的意义 ,“它总是指向将来的‘能在’ ,理解因而体现了精神发展的意向性 ,并且通过经验的扩大和理解视野的变化精神永远建构着自身。”理解也因而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 ,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 ,对于个体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作为以塑造人格、发展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的特…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主体理解的视域、预期、选择和传播等方面分析教育意义的生成可知,教育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的理解才能塑造人,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精神发展的过程,教育通过理解而培育人的精神,形成人的整个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所谓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就是说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要吸收文化营养、陶冶性情、唤醒灵魂、建构情感与精神世界。因为人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两个维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着双向建构。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指向也是人的发展生成。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促进人的文化生成和精神发展,以此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超越。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言语实践,增强学生的言语智慧,而不是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文章知识等静止的层面。动态地考察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言语智慧获得的内在机制及语文教学的文化生成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的。要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用正确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人的生成过程和人的存在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人的文化特性。从人的生成过程看,学习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教育是人的生活本身;教育是人的文化生命机制,是人的生存方式;教育过程是人的自我定义过程,教育有效地为人类提供着进行自身定义的历史整合力。从人的存在状态看,人是超越性、群体性、劳动性、符号化的存在物,人的这些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特性,教育是适宜于人的文化特性的文化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解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质的判断,以情境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从个体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理解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多义性、生成性、意向性、实践性是教育理解的特征。教育理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解中澄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解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解中认识自我;在理解中推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精神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健康是心理学研究日益重要的议题,从人的精神性的角度来反思和理解精神健康,它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与精神疾患相对应的精神健康、被等同于心理健康的"精神健康"、与灵性和生命意义相关的"精神健康",第三个层次与人的精神性发育密切相关,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完整存在,精神健康应当指向"完整的人"。以此反思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将精神健康纳入其中,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和补充,关注自我的精神性发育,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主体性教育扣住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写作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写作教学,实现了写作主体的个体文化主体性建构,并发展了言语创造力.其价值取向分别指向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创新精神以及主体生命发展之意义,具有较强的现实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是指向教师并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裨益于教师的幸福人生并切实赋予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关怀是教师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根本指向。在以实用功利取向或工具理性为价值的教师教育中,出现了知识至上、思想贫乏、精神迷离、生命浮躁的普遍现象。从生命视角彰显富于人性的教育关怀,是教师教育的责任担负与价值承当。复归人性、理解生命、关照生活、珍视情感、激扬生命是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生命关怀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人具有双重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是生命的实体性存在,精神存在则是人的意义性存在。教育是关照人的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这种关照即“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而当下教育对人的关照却失去了“全面和谐”的本然要求,演变成重“知识化生存”轻“意义化生存”的不良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即对话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教育即对话"倡导把现行教育中束缚学生的传统教育范式转换为教育对话范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对话范式。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是个体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是“我-你”关系的具体体现。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对话行为,通过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精神能量的转换,从而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话教育是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真正归宿永远指向人本身的发展,而语文是对生命符号和生命现象的记录,是对生命活动和生命内涵的透视,也是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思想与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阅读文本,感悟语言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有意义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自然与文化,进而不断充实自我。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使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指向上,包括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语文;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良好的个性:4、健全的人格。就语文课程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民族精神来说,也至少应该还原为四个指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以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审视传统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存的信仰本质论,可以看出生命视角下的信仰本质是"精神生命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避免生命教育丧失根本价值,走出生命教育误区,很有必要。帮助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对生命的终极价值关怀,探寻生命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契合点,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生命教育,用生命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促进青年信仰的自主生成和理性选择,构建精神生命教育体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