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正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被吓了一跳的时候,突然会怔住,并且大脑一片空白,全身也动不了了……难道是大脑短路了?这背后有啥原理呢?原来,人在处于惊吓状态时,机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因性休克。当你受到惊吓时,短时间内心理上产生极大震撼,肾上腺素来不及分泌,此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心因性休克。休克会导致血压下降,继而大脑供血不足,影响思维能力,就会导致我们常说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而随着短暂心因性休克结束,人的机体就会来到第二阶段"应急状态",医学上称为"应激反应"。此时  相似文献   

2.
血开始往下滴,滴答声匀速传到耳鼓。 “你身上的血已被抽去了1/10。”工作人员通知死刑犯。 滴答声持续不断。“你身上的血已被抽去1/5。”又传来工作人员的通知。接着1/4、1/3、1/2…… 死刑犯明显承受不下去了,渐渐萎靡不振。当工作人员通知他血已被抽去9/10时,死刑犯终于死去了。然而,事实上死刑犯并非因失血过多而死,真正的死因是恐惧导致了精神崩溃。 以上是美国科研人员做的一个实验。科研人员经监狱主管当局批准,并征得死刑犯同意(条件是生存下来的可获释放),在死刑犯身上做恐吓实验。科研人员先把死刑犯的双眼蒙住,然后在他身上抽血,血流出来,滴答有声。开始时,是真的抽血、滴血,不过很快就用自来水代替了滴血的滴答声。但科研人员仍让死刑犯觉得是自己的血在不停地流走。在不断地恐吓下,死刑犯终因精神、心理上无法承受巨大的恐惧感而死去。 科研人员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这样的结果:逐渐恐吓会导致死亡。 不但逐渐恐吓会导致死亡,突然而意外的惊吓更能使人在瞬间丧命,如在夜晚阴森的环境中遇到猛然出现的野兽, 杀人犯用残忍的手段进行恐吓,甚至看一部恐怖片也可能致人于死地。人为什么会因恐惧而死呢?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谣言:网上不断有网友发布这样的言论:如果常用右耳接听电话,会直接影响大脑,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损伤,因为大主要系统都在右边,而手机有很强的辐射,会损伤大脑。这是真的吗?真相:左耳或右耳接电话对健康的影响没有区别,左耳与右耳离我们的头颅与大脑的距离一样,不存在哪个离大脑更近,所以用左耳接听电话还是用右耳接听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很多人恋爱结婚、为人父为人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原来恋爱、做父母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发生改变。恋爱会改变大脑爱情真的会改变人吗?真的可能!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邹枝玲副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美国)学者联合撰写的论文《爱情引起的大脑的改变——一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于2015年2月在国际学术期刊《人类神经科学前沿》上刊出。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爱情对大脑的具体影响。这项研究表明,浪漫爱情真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2014年7月底,美国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就通过媒体发出警告,我们的大脑正因科技发展而进行"大规模重置",科技对人类智能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致命的"。迈克尔·默策尼希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科技究竟是如何扰乱人类大脑的呢,我们真的正在因此变蠢吗?  相似文献   

6.
“说曹操,曹操到”,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正在谈论或者你刚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出现了。生活中,有些人会相信预言性的梦,有人在算命先生面前等待宣判,我们还能听到一些人义务为某算卦者宣传说他的预言如何如何准。那么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真的只能用“神秘力量”来解释吗  相似文献   

7.
正1989年,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否会无意间抄袭别人。结果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人们确实会无意间抄袭别人。原因是当看到、听到别人的观点之后,这些信息会留在大脑中,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这些信息的来源会渐渐模糊,最后当我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比如写论文时或者针对某件事发表评论时,我们往往随手拈来,并且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此后,在一些类似的实验中,这一现象都被证明是存在的。看来,有时候观点与他人雷同真的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我们的大脑在作怪。当然,如果想要不被人指指点点说是抄袭者,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忆时就需要多下些功夫,尽量将  相似文献   

8.
《科技广场》2003,(3):45-45
如果有人说自己遗传了家族的鼻子,没人会反对。但是要说智力也会遗传,人们会不以为然。如果有人说家族的遗传决定了他的智力高低,很可能会被人嗤之以鼻。 然而,这正是美国和芬兰的科学家最近得出的结论: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大脑某些部分的生长。而受基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2014年7月底,美国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就通过媒体发出警告,我们的大脑正因科技发展而进行“大规模重置”,科技对人类智能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致命的”。
  迈克尔·默策尼希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科技究竟是如何扰乱人类大脑的呢,我们真的正在因此变蠢吗?  相似文献   

10.
正聊天时,如果有人问你,你知道某某吗?多数人可能会说知道。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知道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少人都有过不懂装懂的经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懂装懂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部分人不懂装懂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如果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我们会担心对方是否会觉得我们无知。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快速搜索并编造能解答的信息,这造成自己好像对此有些了解的假象。尽管我们的回答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聊天时有问有答,我们不会显得那么无知。而有时不懂装懂只是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意识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人死后意识会离开身体并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那么,意识究竟是不是从大脑里产生的呢?意识是生理反应的产物?我们用锤子敲击钢板,钢板就会变形,同时钢板也会对锤子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将锤子弹开。在这个过程中,钢板自身会发生某  相似文献   

12.
正西方人喜欢将古怪的行为与满月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中世纪,人们声称月圆之夜可能会使人类变成"狼人"。到了18世纪,许多人又认为月圆之夜可能会导致癫痫或高烧。这种观念甚至还体现在造词上,英语单词"lunatic"(疯子、精神病人)的词根"Luna"就是古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在今天,大部分人都恢复了理智,我们不再将灾难与疾病归因于月相变化,但有时你仍能听到人们用它来解  相似文献   

13.
罗丹  孙舫 《科学与生活》2009,(10):108-109
<正>一心多用只是幻觉,因为大脑其实只是一颗单核的CPU。玩命地压榨大脑,会要命的。我们一边走路一边唱歌。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是耳熟能详的一组造句。从语法上看,这些句子都没有错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一度认为这样"一心多用"能达到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其实则不然。  相似文献   

14.
科技快递     
大脑也会“混淆视听” 人们往往先看到物体,然后再听到物体发出的声响,这是因为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声音快得多。然而日本科学家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混淆视听”,届时人会倾向于认为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体的声音是在同一时间。只有这一距离超过50米,人才会感到时间差。科学家认为,随着大脑的发育,它所形成的这种“混淆视听”的能力是为了能够协调人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这与人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有关。这一发现证明,白脂肪对保护人类在生育过程中不受细菌感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想象一下,在大脑中植入一个芯片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比如把装有各科课本的芯片储存在大脑,考试就能顺利通过。激活瘫痪的身体,帮助有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当然也可能会像电影《黑客帝国》那样,思维和行动都可以被电脑网络所控制。在人类大脑中植入芯片是不少科幻电影中为观众所熟悉的桥段,而这一  相似文献   

16.
鲁北 《知识窗》2008,(7):40-41
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萌生过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便感到头晕脑胀,大脑非常疲劳。此时往往习惯用冷水冲洗脑袋,以为这样可以提神醒脑,其实这样做对身体有害无益。用冷水浇头,会使血管急剧收缩,血液流通减慢,大脑所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点种族主义的倾向,即使许多人会叫嚷着抵赖。一些针对某个人种无意识的反感可能正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我们却毫不察觉。不过我们不必内疚或者恐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克服我们无意的偏见。有时,我们这种隐藏着的偏见会突然显露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个白种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某次经历:“当我在街上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了背后传来了脚步声,我开始想,可能有人要对我实施抢劫,我立刻向四周望去,发觉是几个白种人在身后走过来。于是,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显然,对于这个白种人来说,如果走过来的是有…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天从广播、电视机里或者报纸上都能听到或者看到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仔细听过或者看过以后,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和我们在城市里感觉的不一样,我们感觉的气温比气象台发布的气温要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这种感觉更加明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20.
正哈欠不仅会传染,而且无法控制。哈欠传染其实是哈欠模仿,也就是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我们在看到某种动作或听到某种声音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当我们疲劳、无聊或者饥饿的时候,即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都很容易打哈欠,这也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起来活动了。打哈欠可能是大脑维持凉爽的一种机制,打哈欠时吸入的冷空气能给大脑"降温"。科学家发现,人很难抑制住自己打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