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实习微型课程为教育实习从课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微型课程是以“效率取向”进行课程建构的,但由于“效率取向”的课程存在着重技术理性、重目标实现以及问题解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关注课程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意义的生成与价值以及积累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方面构建“意义取向”的教育实习微型课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既有百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又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原理和程序可供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教研人员应用.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既不能停留于教育哲学理念的宣传,又不能走回头路(或者说“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有远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走上了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改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对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教育实践的意蕴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审视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其内蕴应是全程“反思性”实践,其培养理路应是理论认知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其课程学习的方式应是在实践中的理解、建构与体验,而建立合作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文主义”内涵的认识为理论基础,建构出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师教育的三种取向.它们分别是“博雅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文章分别介绍了这三种取向教师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渊源、其背后所持的教师观及具体教师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5.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查文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有必要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发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其主旨是“发展观”和“全人观”,它揭示了学生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和运动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逆人本价值取向的弊端,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知识观和课程观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现代体育精神的缺失。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高校体育课程和运动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开发相应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领导学的发展和领导概念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课程领导越来越成为一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频词。国内外针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主要有实践取向、管理学取向、教与学取向、认识论取向四类,它们在理论基础、领导目标、领导主体、领导方式、理论优势等方面各有侧重,分别对政策热点、行政问责、师生需求、学科本质有着较高的回应度。西方课程领导的学术话语逐渐从教育学的外围走向了内层——从学校组织效能提升到教师专业发展再到学科知识内核;我国的课程领导研究长于回应现实政策问题,但未来还需进一步开拓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本文认为,查有梁教授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寿法有待商榷。本文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次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