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大本厚厚的用稿剪贴本和10多个令人惹眼的获奖证书,足以说明小苟的5年军旅生活是充实的。言及写新闻,小苟说:“只是因为爱”!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对写新闻爱得是那么艰辛,爱得那么痴迷。小苟入伍来到某工程团四连,官兵们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挥汗筑“龙宫”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发誓要把官兵们的苦累与欢乐,追求与奉献,写成新闻登在报上。一天施工下来,他累得腰酸背届,别的战友一下班就倒在床上睡觉,他则抓繁时间读书写稿。不到一年,他寄出去70多篇稿,却全无音信。小苟并不气馁,仍就痴写不断。他坚信:精…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闻的美感呢?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新闻的旨要特征就是真实性,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不能有一丁点儿虚假。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写作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就是用来表现出新闻的特点,提高新闻报道的事实价值,能让人们在获得新闻的同时获得美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感动,最终实现新闻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茧  李辞  龚化 《新闻战线》2022,(4):111-114
新闻是信息传递、价值关怀与文化判断的集合体,很多爆款产品,都是以一种温柔的力量,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篇极具魅力的新闻,要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情感才能与受众产生共鸣,因此,新闻报道体现出人文情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当下社会发展和人文建设的内在要求。感动是最好的影响力,心怀感动,便能够影响他人,拥有力量。  相似文献   

4.
1月31日,时近农历新年,浙报集团召开2010年度全省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会上,三位来自基层报道组同志的发言,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共鸣。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从心而发的感悟,阐发了新闻人必须恪守的理念:只有深入一线,扎根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良好的心态和踏实的作风,才能挖掘到让读者喜爱和感动的人和事,才能让自己在感动和感悟中演绎精彩的“让心灵飞”,才能使党报更好地发挥权威性、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除了给受众提供一种事实或一种信息之外,还要不要给人提供一种感动?换句话说,新闻受众从新闻那里除了接受一种事实一种信息之外,还会不会接受一种感动?  相似文献   

6.
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刘中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下面的小故事,兴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报道工作器要嘛”!一天,团里召开常委会,刘主任通知刚兼任新闻干事的吴乐亭参加。吴干事不好意思地说:“主任,我还是不参加了吧”。刘主任风趣地说:“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报道工作的需要嘛!”他接着又说:“作为一名新闻干事,就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到基层挖掘报道线索。”从此,团里召开常委会,只要是学习研究的内容与搞好新闻报道有关,都通知吴干事参力D。“派车送过去”“主任,那篇抢救群众的约稿,报社…  相似文献   

7.
报刊阅评     
沈独石 《新闻窗》2005,(2):22-23
认真宣传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感动中国”专题报道让人感动,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和报道,《新报》开端良好,服务百姓生活 内容丰富多彩,贵州师大学报的两个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2,(10):26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只有真正把基层官兵当战友、当兄弟,他们才能向你敞开心扉。只有走进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感动读者。本期"传媒骄子"介绍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解放军报新疆记者站站长孙兴维的新闻历程。近年来的一些新闻案例表明,记者或媒体的个体情绪表达已成为需要传媒人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个舆论  相似文献   

9.
钱程 《新闻传播》2007,(8):14-15
2006年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民工英雄”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舍身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在现场大屏幕久久定格的巨幅救人照片,以及现场回放的十几幅图片,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当时年仅23岁的我,用镜头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完整记录,再一次验证了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新闻摄影只有根植基层才能抓到鲜活的瞬间。  相似文献   

10.
18年的新闻生涯,使我有机会接触了更多的社会底层,十几年的一线采访让我有太多太多的真情感动,如果说这些年写出了一些让人感动的新闻,并多次在辽宁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首先是这些新闻事件打动了我,是真心、真情、真诚的感动才有了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没有一颗真诚的心、没有融入浓浓的情,就不可  相似文献   

11.
钱江晚报一篇持续了4年多的连续跟踪报道,一段因坚持而让人感动的新闻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于都 《军事记者》2005,(8):11-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广大新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受众、感动了社会。但也有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它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条人生的跑道,我们每个新闻工件者都在这条跑道上赛跑.……只要稍一松懈,就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只有自己强烈地意识到这点,努力去拼搏,在每个报道,每个战役中努力去夺魁,才能在这条人生跑道上,成为一个金牌记者.  相似文献   

14.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编后小议     
宋功山 《军事记者》2005,(10):69-69
看了这则消息。很兴奋,也很感动。新疆军区某部对军报新闻函授学员进行培训的做法.不仅为所有函授学员的所在部队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新闻函授中心的工作人员上了难忘的一课。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年轮将我们载向世纪之交,历时多年话筒前岁月的新闻播音员,该如何审视自己?迎接跨世纪的新闻事业的新挑战呢?我们认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事业进步,新闻播音还是应该与采访、编辑工作相结合,提高我们的新闻播音员采编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的、两栖型的人才。这样即可一专多用,又可为将来的发展转型奠定基础。首先,参与采访,才能更好地把播音工作做好。播音没激情,关键在于不熟知稿件不能在内容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欲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这就需要我们的播音员要从事采编工作。至少要让播音员与记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眼光是一种环视的眼光,即一种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眼光,只有环视比较,才能使作品凝重深厚,才能增强新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要把正面报道做精彩,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让鲜活的新闻来吸引人,让深刻的思想来说服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感动人。  相似文献   

19.
郭敏 《今传媒》2004,(4):62-62
“为什么我的双眼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四年前选择新闻,缘于心中美好的愿望:四年后满腹遗憾,因为梦想的残缺。新闻本科毕业,我是不是一个赢家?回首四年的学习生活,我的爱是那么沉重与无奈。  相似文献   

20.
我与《新闻界》不分离9月中旬,本刊编辑部收到湖南一位农村读者的来信,深为他渴求新闻业务知识、立志服务党的新闻事业的精神所感动,现将来信摘编于后:“结识《新闻界》是我增长新闻业务知识,服务新闻工作的一大幸事,我要把她当作我的老师,指导我更好地从事党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