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个艺术门类均以对天地万物的感识为发端,简单的以"书画同源"来解释中国绘画与书法关系并非唯一方法。书画艺术的形成都与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息息相关,因此,书画关系谓之"书画同流"更为准确、更有意义;而且,画在先,书为后。二者既"同流",便有相似的表现手法与表意功能,所以,画作中常辅以书法;但二者毕竟各自为类,书早已从画中脱颖而出,在书作中绝无画功参与。此乃书画关系"二而一""一而二"也。  相似文献   

2.
女书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她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展现女性生命历程的特殊文字符号,也体现在她的书写载体与女红密不可分,而"三朝书"作为女书最珍贵、最具有装帧意义的书写载体,现存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结合实地调研中的走访和记录,深入探寻"三朝书"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装帧艺术,对"三朝书"的现状、"三朝书"传承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其解决对策提出一二拙见。  相似文献   

3.
我一生所爱惟有读书.每有闲暇,必与书为伍,一日不读,就会心烦意乱,魂不守舍;而在我曲折、坎坷的一生中所弥足珍贵的一切,无一不是来自书对我的"恩赐"与"厚赠".  相似文献   

4.
"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是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改革的新要求,亦是学生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必须涉猎的内容、参与的活动。由此,"整本群书阅读"与"整本群书细读"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研的重要方向。而将群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与连接的方式是"主题"或"系列"阅读,对整本书细读的指导策略则可按照读前、读中与读后的顺序对阅读时间进行切割,每一模块内皆以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文本、提升思想、深化情感、累积认知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2):101-104
《孟子》首章"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应遵从传统解释,意为从万中取得一千,从千中取得一百。"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一语,据廖平校订,当为"王者之迹熄而诗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语,据宋王元泽所见《孟子》古本,当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为书"。  相似文献   

6.
正书如声,婉转延绵而余音绕梁;书如酒,醇馥幽郁而回味无穷;书如梅,暗香疏影而书情隐现;书如浪,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在书中品味亘古的精华,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幸福。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满渴望地捧起心爱的书,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家庭家庭教育的点滴,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如何激发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一、营造氛围,让浓郁书香飘进孩子心田里人非生而知之,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取必要的知识,况且如今知识日新月异,头脑中已有的转瞬会被淘汰,只能"活到老,学到老"。我和先生很早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白牙》一书是英国青年作家扎迪史密斯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受到无数关注与好评。此书描绘了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全方位地展示了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而书中的"牙齿"这一意象更是将多元文化下英国移民的现状与困境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一书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和烹调技艺的珍贵资料。该书最早提出"和合"饮食,可以分析为"合"与"和"两个层面上,而这种"和合"饮食主张与是书所提倡的治国思想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大羹不和"则是其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与书的第一次正式约会是在一个夏天,而"红娘"就是爸爸。由此我与书展开了相依相恋。当然,我并不是没有书,但是一直都不喜欢它,除了资料书与工具书、课本外,家里的书大部分都是父亲的。父亲很喜欢看书,也很爱惜它,因  相似文献   

10.
平庸与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最近,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上了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女儿成长中的许多趣味琐事,由衷地表达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作者称之为一种"新型育人理想",并因此而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以"平庸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两个人的书     
上政治课时.坐在我前面一排的两个同学中有一位没带书,另一位便主动将自己的书放到中间来与她共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场景,可我却发现:那本书的四分之三都在带书的那位同学的一边,没带书的同学只能伸长了脖子,把身子侧过去看。老师走过来,刚想开口问是怎么回事,带了书的同学忙不迭地向老师解释:"这是我的书,她没有带书。"而忘记带书的同学早已将头低了下来。脸都红了。老师未加责备,只是说了句:"哦,下次记  相似文献   

12.
正第九讲高古与风流世人每谓东晋书风曰"江左风流",楼兰残纸文书与其年代相近而略早于羲、献时期,故与东晋书风颇多相通之处,盖是时代使然。孙过庭论书谓"古质而今妍",见血之言也,以后人观魏晋人书,可谓高古中见风流,风流中寓古意。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来禽"指王羲之《十七帖》,《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3.
在现当代语言学界,人们把语言分为口语和书语两种形式.但是对"口语"、"书语"的含义以及语言、口语、书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未能清楚地揭示过,结果走进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怪圈。如下图所示:(2)孤立地看,(1)、(2)、(3)局部似乎是合理的,但从整体、从各部分间的关系看,这简直是一团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其一,如(1)所示,逻辑上看,"口语"和"书语"是"语言"按其存在形式而划分出的两个下位概念,口语是听觉形象,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书语是视觉形象,以文字为表现形式;但如(2)所示,语言是"意义与音响形象的结合"。①这个语言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所谓"活的语言"口语,根本不存在"语言"以外的书语。其二,人们在反传统语言学时承认有口语与书语之分.以为书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实质,但谈到语言与  相似文献   

14.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而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15.
你用对了吗?     
"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16.
奈何姓万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楚地读书人)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握管临朱(握笔描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  相似文献   

17.
朱国忠 《辅导员》2012,(Z1):40-41
我读书所使用的方法是"上山打虎法",因为儿歌里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的句子,而我的读书法是"一堆书、两张表、三兼顾、四面风、五分钟",正好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懂得,没有上山打虎的那一股勇气,是读不好书的。一堆书读书有时会因心情而变的。我喜欢在床头放一大堆书。不管我心情如何,总会有一本会被我选中。如此阅读的火苗就永远不会熄灭。也正因为有一堆书的"相互取暖",我  相似文献   

18.
<正>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相似文献   

19.
<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也时常在书中辗转反侧,寻找心灵的归宿与依靠。"年少不懂张爱玲,读懂已是不惑年",我尚年少,自然是不求甚解,疑心这张爱玲是神人下凡。而隐世才女白落梅的文章也甚是精彩,素有"落梅风骨,秋水文章"之称。"我想隐居江南,有山有水,还有一树一树的梅",读这句子时正值冬日,早晨的暖阳密密地斜织在  相似文献   

20.
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或小名;书名也称总名或大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这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它所谓的录就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而《汉书·叙传》说:"爰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