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方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于法国和美国历史学界的一场重大史学理论运动.新文化史研究注重文化的作用,注重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新文化史借助了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分析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现象并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从"宏大叙事"转向注重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微观历史的研究,其著作注重雅俗共赏.新文化史是对传统社会史的扬弃和融合,其实质是向人文主义史学传统的逐渐回归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日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不同于西方又被称为"新文化史"的社会文化史的是,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文化史的彻底决裂,而是强调文化史研究中的视角转换.可以说,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在借鉴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对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和丰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同样关注文化的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文化史有着更多共通之处,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史是20世纪90年代后被学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近年来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社会文化史既不能脱离大众文化,亦不能忽视精英文化,同时要注意研究社会文化与国家意志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运动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社会文化史还需要史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上应有新突破,在史料方面应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历史科学意识与其它社会科学,包括民俗学是不能分开的。近年兴起于西方的通俗文化史派,从同时代的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那里找到工具,解决原来只是猜谜对象的下层民众历史问题,非但不曾雾失楼台,相反扩大了现代历史学的疆界。80年代以后,美国通俗文化史派以著名汉学家费正清门下的一批历史学博士为代表,着重研究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民众观念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提出阐释“文化区域的现代民间记录”的理论与方法。他们的新史学观对当代美国历史批评思潮产生一定影响,其研究对象与中国民俗学情投意合。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古村落,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三个,即建筑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旅游的角度。从目前对古村落保护的形势看,其当下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三方面,即古村落保护的实用性研究、跟进性研究以及文化趋同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史研究自上世纪初期兴起,经历了几代学者的潜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因为是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的阶段和治中国文化史的方法等柳先生更早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柳先生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至20世纪中西激烈的冲突中,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意味.闻一多一生短暂,却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史研究领域做出了独特贡献,也同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史观,如文化互动论、活的文化史研究等等.在闻一多文化史观的形成过程中,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对其观念的形成进行了塑造,一方面促使其在上古文化史研究中开创出了现代化学术的路径,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其学者姿态向斗士姿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中,我国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相对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程度更高,研究成果也较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至后期的发展阶段及2000年以来的突破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再一次出现了文化史研究的高潮。90年代后,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异军突起,成为了当今文化史研究中的热门。但是,在其研究热潮的背后,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地方文化史研究的泛化、弱化、边缘化、非历史化和政治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国外教师文化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至20世纪90年代时开始兴盛,研究的方法论与内容也得到拓展。国外学者对于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教师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影响层面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教师文化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文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文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运用科学、客观的视角研究羌人历史开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年.20世纪60年代之前是羌人问题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时期.80年代至今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和成熟,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因此,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本文就百年来羌族历史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美英等外籍传教士先后来到福州开办教会医院及教会医院护士学校,福建成为我国现代护理教育的发源地之一。重点介绍福州马高爱医院及其护士学校的建立与沿革,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护理教育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坛,钱穆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史观占有重要一席。他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在阐发这一史观的同时,对文化内涵、治史方法等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还从不同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进行解释,他的这种以民族特殊性为前提来研究历史文化的理念,对于后世学者的理论借鉴价值和治史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对巴赫金的研究不仅方兴未艾,而且出现了新的热潮。有关巴赫金本人及其理论研究的专著不断出现,拓宽了巴赫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学者洛特曼、比布列尔诠释并发展了巴赫金的研究。此外,俄罗斯近10年来,尽管传统的精英文化遭受着大众文化的猛烈冲击,然而,大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仍然裹足不前,不足以应对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羌族地区的外国传教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方面,他们积极地传经布道,开展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在羌族地区发展现代教育、开设诊所,为民服务,对羌族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基督教最终难以根植于羌族社会,但传教士的一些工作对羌族地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在文化考察活动中,传教士的一些记录及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研究从20世纪初其新诗问世即已开始,但在新的世纪,仍有着开阔的学术空间。应从以下几方面向纵深发展:首先,增强学理性,在20世纪学,史学和社会政治化发展的大背景上全方位把握研究对象的特质;其次,加大资料整合的力度,以还原研究对象真实的人生状态,其次,注重其人际交往,在与中国现代化化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中,通过他们之间的友情,论争和恩怨反映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化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