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宋代的考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内容,其标准符合实际,方法较完备,这对官员的检查、评估、督促、激励等都是有利的。就考课内容而言,实户口、增垦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摒除盗贼、招诱流民、公平执法等,这对发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巩固皇权、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封建政治的制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3.
官员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是自古至今以来他们所享受的一项基本福利待遇。宋代时这一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对各种节假日都有了明确具体规定,尤其是对定期例假和各种节日假实行“朝假”和“休务”的基本休假方式与其他朝代不同,这在我国封建社会官吏的休假史上实属创举。  相似文献   

4.
宋代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就立法而言,成果丰硕,形式广泛。立法过程中除了中央的努力外,地方官员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他们在提议立法、为立法做资料准备、指出现行法的弊端、在新法试用期提出修改意见、在新法正式实施后发现问题再提出建议这五个立法环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古代史书中把官员退休称“致仕”、“致事”、“致政”等。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即已有之,但真正形成一种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则起始于汉代,经过隋唐时期的不断发展,到宋代时统治者日益认识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尤所重之”,并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与系统。对致仕官员的年龄、待遇、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代提点刑狱官在地方官员荐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荐举可分为遵照朝廷诏令举官的“特荐”和每年定期保荐官员改转升迁的“岁荐”。提刑官还是幕职州县官改升京官的必要“职司”举主。为避免提刑官以权谋私,宋朝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其荐举必须遵守的规则。提刑官等掌管一路事务长官的荐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央相距地方遥远,不知实情,只凭资格用人的不足。但因监管不力,也助长了提刑官等监司利用荐举权力谋取私利、结党营私等腐败风气。  相似文献   

7.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去官守孝的一种礼法制度。在极度提倡"孝"的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有极大的影响。宋朝政府为确保丁忧制度的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宋代,大多数官员能主动执行丁忧制度并完成3年守丧的期限,但政府在遇"金革之事"时对具有"捍卫封疆之能"的武官进行起复,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加以夺情、起复。对个别官员为了权位、利禄而"匿丧"或营求起复等有违孝道的行为,不仅社会舆论会进行谴责,而且朝廷也会给予处罚;而对于"孝感于天"的人朝廷则会授予官职或加官进爵。此外,在宋朝的党派政争中,丁忧制度还会成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唐王朝在200余年的统治中,建立并发展起一整套完备的封建官吏考课制度,即定期考核官吏治绩的制度。其组织周密、程序严谨的考保办法、才行并重的考绩标准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满停替与迁除的规定、_对地方治民官考课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唐代史治、加强中共集权、巩固唐王朝的统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吏考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本文从其考课的体制、办法及效能等方面对此作一述论。隋唐官吏考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对于整饬吏治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政建设 ,巩固隋唐王朝的统治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后世的官吏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宋代对移制度是一项集官员监察和管理于一体的差遣再分配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克服吏部或中书铨选按资排序注授地方官员差遣却无法实现对其全面监督的弊端,又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级官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他们既有监察属下的权力又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它既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又有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对移制度在宋代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并对该朝官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官吏选拔中,举官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大批杰出人物都是通过举官脱颖而出的。举官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宋代的举官责任,主要由举主资格、被举资格、荐举程序及举后任职等方面原因造成,而重点在被举资格的真实有效和举后履职的清廉胜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官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一是担保责任的追究,二是同罪连坐的处罚,三是依法减轻免除责任。宋代对举官有较高的认知,并形成较为系统的举官责任制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至于实施的效果,则与举官以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之盛衰起伏。责任追究能够解决举官中担保、程序方面的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防止失实、滥举等,并且制度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应是我国传统政治智慧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一制度自身存在局限以及政治环境制约,实施起来又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举官以及选举方面的问题。在各类推荐、荐举盛行的今天,宋代举官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西在宋代获得大发展,但也不时遭遇自然灾害。江西地区的官员与士人是救灾的核心力量,主要通过赈给、赈粜、赈贷和办社仓来实施救济。官员与士人之所以积极参与救灾,既是因为地方财政的窘困和政府考核的压力,又受到了自身社会理想和赢得民心的双重驱动。  相似文献   

14.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惠州是宋代贬谪官员去向地之一,苏轼等官宦曾落脚于此。两宋时期,在惠州的谪宦具体数目,学界尚未有明确数字。两宋分布的特点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出土资料中有很多文献所遗的汉代职官,如均平官,有均长、均监、平丞、酒平;太守府属吏,有助府佐、用算佐、小府啬夫;地方县官,出土资料所见更多,有狱丞、官啬夫、官有秩、录事书佐等;里吏,有里唯、里治中、唯长史.这些内容可补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的汉代官制之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对地方的监控措施上,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将大小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抓住,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牢牢掌握。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中央以顺从为主,而这也带来了地方官员治理中一意向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吏强官弱是宋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征。吏强官弱的表现不能仅从封建士大夫所强调的吏胥奸猾的一面去认识 ,还应从作为具有统治功能的一个政治阶层对社会政治生活所起作用方面去考虑。吏强官弱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结果。对此 ,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充分把握宋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推动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也使各级封建官员贪欲大增,他们不仅纷纷违禁插足国内经商牟利,而且染指对外贸易,大搞走私舞弊活动,以牟取更加丰厚的利润。他们的作为极大地妨害了当时对外经济交往的正常发展和整个国计民生的正常运转,加剧了官僚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