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以往似乎存在理论偏差与实践误区,如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否真的“贵义贱利”?西方经济学自古典学派始是否只讲“利益”?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经济发展”必“道德沦丧”?经济学研究中应否包括伦理内涵?市场经济中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应当如何摆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应当如何建构?如此等等,都成为重要的课题。此项研究运用跨学科方法,力图通过资料发掘和实证考辩,梳理中国传统“义利观”以及近现代以来经济伦理观念的时代演化,考察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伦理变迁的历史轨迹,对中西方经济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原则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李祖民 《教育与经济》2022,(3):81-86+96
我国教育经济学历来被诟病缺乏原创性,学科基础理论薄弱,只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较少关乎中国学术。然而,通过词源学方法对脱胎于古汉语的“教育经济”一词进行元研究发现,20世纪初,在时代精神转型的驱动下,具有关键学术指标意义的“教育经济”一词即开启现代赋义进程。此后,围绕三种赋义逻辑,相关子概念、范畴得以形成,一系列重要命题被提出,形成了一股教育经济思潮,出现了一批学术专著,“教育经济学”也被正式提出,教育经济思想开始理论化、系统化,迈入学科化的重要阶段。这表明,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并不是一味拿来的“舶来品”,而是本土内生的,具有超前的理论灵魂和鲜明的民族特质,表现出独有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编写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刻不容缓。文章梳理了中国区域经济学与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差别,论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及研究的主要方法,提出了中国区域经济阶段划分的初步方案。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论。要加强行政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研究,处理好行政区域与地理区域的耦合互动关系,注重投入产出模型和系统动态学方法在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产权伦理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伦理是全部经济伦理的核心,是整个伦理的基础,有必要对产权伦理进行系统的研究,构建现代产权伦理学。产权伦理学作为对产权伦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产权伦理的基本理论研究,产权伦理的规范体系研究和产权伦理的实践问题研究。产权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与产权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理论特质;是一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和伦理学理论发展的逻辑要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的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是科学,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在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规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8.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及其经济条件的科学。极具活力的教育经济学已经“觉醒”,教育作为与雪展息息相关的“新兴产业”迎来了全面振兴的新时期。深化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研究探索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经济学界流行“西方经济学本土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经济学与国际接轨”、“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西方经济取代是改革方向”、“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只有先从组织上让非马克思主义的‘海龟’执掌院校”之类的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存在片面性和错误,较为正确和可行的提法及原则是“中国经济学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和经济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转型,是在科学扬弃和超越苏联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转向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应当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学术方针和总体创新原则,使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适应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现代化和具体化。新时期30年,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经济思想为指导,以中外市场经济为实践源泉,创新出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资源和需求双约束假设、公平与效率交促同向变动假设和公有制高绩效假设等五个最主要的理论假设并逐渐形成共识,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对高绩效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呈现出注重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探讨、注重对经济学原理的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表达和分析、注重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以及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等五大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专门研究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经济学,它既不同于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经济学,也不是指导经济工作的应用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发展的特殊路径决定了中国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解释经济学”,它还肩负着“改造世界”的职责。政府主导型的市场模式和后发展经济使中国经济问题不都能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是仅仅利用西方现有理论来分析中国问题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中国经济学家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才能完成。在中国经济学建设过程中,德国经济学界在处理经济学国际性和本土性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相似文献   

13.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繁荣教育经济学的根本方向。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三大体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坚持将传统教育经济思想和当代教育经济问题相结合,坚持将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形成能够科学回答教育经济的中国问题、世界问题、时代问题的新学科新理论新话语。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要优化学科体系架构,明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务实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教育经济学学术体系要创新教育经济思想,注重原创理论生成,促进研究方法融合发展。建设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优化话语表达与转化,提升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驾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不能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理论、只保护个人产权的理论、资源稀缺的理论是错误的或片面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不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应成为无用的口号和标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国企改革和“九五”扶贫攻坚及全世界城镇反贫困斗争的需要,中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新学科——城镇贫困经济学。文章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本轨迹、建立城镇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城镇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思想和其中的“范式”范畴作为分析工具,简要地分析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提出了由于中国的后发优势和必然经历一段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因而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与库恩提出的过程稍有不同;同时提出和阐释了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生——学习借鉴阶段;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界的三次大讨论的启示——中国教育经济学进入危机与反常阶段;三是中国教育经济学正经历着“科学革命”。指出中国教育经济学应尽快走向成熟,成为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183;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平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