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商业形态的变革对其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而传统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为解决该问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高职经管类专业"教产结合、学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该模式,搭建了"立交桥式"政行企校多维立体合作平台;创建了融入新商业内容的经管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立了分层、多元、立体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校企共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设计了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制定了经管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园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园艺专业高技术人才,校地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分析了园艺专业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提出了园艺专业人才三种培养模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引厂入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文章在重新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反思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三业互融,行校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专业层面具体实践了"课堂-养殖场"、"四阶递进"等多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生物工程是多学科交叉发展而成的产物,其专业人才培养也需分流进行。本文从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模式改革的具体分工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而为本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工程是多学科交叉发展而成的产物,其专业人才培养也需分流进行。本文从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模式改革的具体分工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而为本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永新在《教育科学》2021年第1期《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提出,家校共育有助于家庭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助于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提高。当前的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缺少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很多家校共育方式流于形式;三是家校共育的沟通机制不畅;四是教师和父母家校共育的胜任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在新的教育时期,教师需要结合互联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打造家校共育模式。为此,文章在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家校共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渐渐地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使得教育的意义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家校共育模式基于此背景下提出,是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理念结合家庭教育的优势,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指导,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小学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运用依旧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就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得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4年9月至今,绿苑小学校本化推进长宁家校共育计划,整体性实施"家校共育3+X计划"。以"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实施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了阅读计划、运动计划、劳动计划和X计划(玩转地球)的开放课程,并积极开发了家校共育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成立家校共育家长联盟,建立爸爸妈妈专场家长会,举行常态化的家校开放活动,形成了有课程、有平台、有体验、有评价的"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新格局。当下学校在家校关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家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37):13-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还需要更加重视家校沟通,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当中来,从而更好地推动家校共育模式的运行。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引入微信平台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性,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算是家校沟通的重大改革。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微信平台支持小学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对微信平台支持小学家校沟通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校园卫生安全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新家校共育模式的产生,让大部分家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随之生成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家校共育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校园卫生安全防控背景下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家校共育策略,促进家校共育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2.
张铎 《教育教学论坛》2012,(40):229-231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构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从制药产业一线岗位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并实践了"调研、统计、分析、研讨、修订与完善"五个阶段,"校企、校校"二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模式,所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加突出,较好地适应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跟踪调研,发现有些地方和学校虽然在家校(园)共育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富有实效的经验和做法,但因为缺少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推动家校(园)共育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多依赖高等院校的服务外包、家校(园)共育教研机制缺乏、“三级家委会”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行政和教研两方面入手,实现“家校(园)共育”的双轮驱动;关注教师素养的提升,形成多元化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创新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行业发展及目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校行企三方共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有利于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根据张家港地方经济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沙洲职业工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了"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校企一体化"紧密型"合作办学途径,实践了"毕业则就业"胜任企业技术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密切的合作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外,而是要求家庭与学校密切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然而,实际操作中,家校合作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如信息传递不畅、家校沟通不足,以及学生在两个环境中的角色认同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1家校共育的内涵家校共育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的高低。分析了我国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轮机专业为例,重点阐述了实施"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并对实施该模式之后取得的成效及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廖民生  关华 《教育评论》2023,(3):103-109
在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背景下,聚合与统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案例分析与数据应用,强调家校共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本质,结合具体案例对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创新理念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典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构建基于"政、企、校、生"四位一体产教深度融合职教模式,并在石家庄地铁订单班实践探索: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专兼结合"双师制"教学团队组建;企业深度参与培养。产教深度融合职教模式的实施,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重视学生语言、思维、文化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生独立意识强,排斥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缺乏自主能力,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存在较大难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共育模式被提出,它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家校共育,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技能。文章论述了家校共育的意义和原则,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