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蹈与传媒技术交互"形式的艺术实践是20世纪以来新媒体舞蹈的结晶之作.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新媒体舞蹈艺术是通过媒体技术将现代与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良好的展现形式.从技术应用方面来分析,新媒体舞蹈艺术是通过网络、影视等方面的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这种新媒体舞蹈艺术具有传统的电视剧、电影、剧场舞蹈等方面各类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孟庆利 《孩子天地》2016,(6):185-186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 Concept)"和"高感性(High Touch)"双重品质的人。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与自我"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艺术强烈冲击着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召唤着接受者以自身的实践方式和行为方式建构作品,追求"此时此刻"或"身临其境"的"在现场"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在场"和"临场"两种形式。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在场"性和"临场"性艺术体验及其实践,窥见新媒体艺术的"现场"审美特征,这一新的审美特征消解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彰显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与媒体发展紧密相连。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存在形式也因此改变,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正在消失,艺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新媒体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媒体创意"等专业院校大量涌现,伴随着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从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媒介,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不断探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不仅拓展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优化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时空内涵的回溯,和对新媒体艺术现状及其交互性特征的分析,反映数字媒介出现后人们时空观念的变迁和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探讨交互性在新媒体艺术中以何种方式表达时空以及表达出怎样的时空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教师应与时俱进,建立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意识,依据其形式、优势、挑战等,创新其实践路径,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由此展开,从改革形式、改革优势、改革挑战、改革路径四个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关工作建议,意在为教师提供借鉴,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育人价值,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已经在深刻而广远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办学实践,基础知识体系完整,但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显得比较传统,与我国当前网络信息、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尚有隔离。据此,将新媒体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上通过"语言文化大讲堂"的方式来落实、体现,有利于培养既具有扎实学科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而把"以本为本"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杨潇璇 《考试周刊》2015,(43):22-2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艺术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理念与感受,而当武术与舞蹈相融合的武舞艺术邂逅新媒体技术,形成了当下新媒体表演艺术发展的新趋势。这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并以一种新的形式与现代科技结合,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许一帆 《孩子天地》2017,(5):194-195
时代的变迁,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数字化媒体时代,同时数字技术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慢慢的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数字绘画也从传统的绘画框架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它是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CG绘画的产品在新媒体传播领域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数字交互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型领域的应用,数字CG绘画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绘画基础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深刻地改变影视音乐的创作与制作方式。为了探索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艺术素养与艺术创新思维的能力,笔者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针对当今新媒体技术与社会环境,结合大学生影视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创新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新情况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课题,辅导员的"微教育"及其规范性的要求相应也提升到新的高度,如何结合好传统优势与新媒体网络技术,在"微教育"的内容上突出"德育",在形式途径上融合刚性的课程设置和柔性的课程内容,技术手段上注重学习使用新媒体网络技术,需要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是解决青年辅导员教师的问题,引导辅导员学习新内容,解决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艺术观念的变革和艺术史的发展。新媒体艺术扎根于现代艺术的肥沃土壤,现代艺术实践和艺术精神为新媒体艺术之横空出世提供了充足养分。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现代艺术实践和思潮,包括活动艺术、机器美学、达达艺术、未来主义、偶发艺术、实验电影、波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之缘起,并非只受一个艺术流派之艺术实践及思想影响,它从现代艺术思潮的各流派中吸取有益养分,表现出一种混杂或者说复合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建国 《中国教师》2010,(18):43-44
<正>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是山东省威海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之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学校以"精益求精"的教风、"求实创新"的学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在课程观、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艺术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与教育领域工作开展的融合,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教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尤其是对于一部分与新媒体技术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有了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和优化。文章立足于新媒体视域探讨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意在找到现阶段动画后期合成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基于新媒体技术支撑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时安排总量不足、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教学考核方式相对固定。需要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内容、创新教学引导方式方法、提升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水平、创新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等途径,为取得新媒体视域下良好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效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CDIO工程教育模式贯彻“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近年来在国际上日趋流行.文章结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媒体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果,介绍新媒体类专业课程以CDIO模式为指导的教学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技术失衡倒逼职教改革,重视艺术。艺术是社会繁荣标志,它能提升核心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实践中通过"技艺双修"课程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实现了技术与艺术学习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学科,目前理论和教学研究都较为薄弱,应倡导结合院校特点建立课程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影视艺术和造型艺术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方式,初步形成以文化为链接、以项目为平台的"人文-艺术-观念-技术"综合化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转变了高等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线上教学模块的诞生催生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教学产物,为大学语文教育创新优化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建设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新媒体技术特点,探索大学语文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路,并对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进行解析,旨在为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