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乐"是近几年新兴的音乐文化现象,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对"新民乐"现象的产生背景和音乐形态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05年"女子十二乐坊"成功在日本举行了专场的新民乐演出后,新民乐的新浪潮席卷了整个民乐界,单从本体形态、产生背景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看,有利有弊,我国传统音乐与声、光、电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现代音乐,从流传的时间、流传的范围看,并没有持续太久的状态,但是,就新民乐而言,也有它有价值的地方,看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到教学中,取其精华,为室内乐所用。通过听觉上的愉悦和旋律的大众化、现代化、简单化、风格化,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本功的巩固、乐感及兴趣。  相似文献   

3.
新民乐作为传统民乐的现代演绎,不断创新,如今已获得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与音乐市场的生存空间。传统民乐的局限性、音乐改革思潮的绵延不绝、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均为新民乐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民乐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将传统与现代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音乐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波及了西方音乐领域的发展,继而对我国民乐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从新民乐的视角,在创作手法、表演方式、音乐观念及欣赏心里等方面进行阐述,来映射后现代音乐艺术对中国民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新民乐曲风是近十年发展而成的,它与传统的民族乐曲风截然不同,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所短,加西洋之精髓,顺应流行音乐主导地位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短平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7.
新民乐是有别于传统民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表现形式。以新民乐作品《琵琶语》为例,从音色、技巧、风格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来看,新民乐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是传统的内核,时尚的外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需求"的调研为出发点,从三个不同实践层面即"以民乐专业学生为代表的同层次班本科生教改层面"、"民乐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改层面"及"面向民乐专业自身个性特色发展的教改层面"来分析现有教学实践问题;提出强化视唱中"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突出"多声立体和声听觉思维"训练、优化"民族音乐元素"有效融入的对应策略与方法,并通过课例解析加以说明。文章意在探寻适合民乐专业学生视唱练耳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进一步完善民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9.
民乐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意识不再局限于传统民乐。处于低谷的民乐,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而有人听听民乐曲,也只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民乐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民乐进行改造、创新。于是出现了“新民乐”。“新民乐”的产生,改变了“民乐”的命运,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新民乐思潮的创新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音乐文化思潮中一直存在着一条求新求变的发展主线。当前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民乐思潮亦是如此。它在艺术宽泛性、社会情理性等方面无不蕴含着创新动因。从中能够引发人们对新民乐创作、表演、欣赏和中华民乐发展方向等的理性思考,对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能够健康地与国际音乐文化思潮接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音乐审美思考。而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是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的一次大检阅,体现出当代民乐发展水平,它引领更多的观众走近民乐、关注民乐、了解民乐、热爱民乐,让世界聆听到中华民族器乐的美妙乐音。本文从两届"CCTV民族器乐大赛"入手来分析其对器乐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化猫头狮"作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猫头狮的传承问题,在学校的和乐文化教育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猫头狮",提出相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措施,从而使新围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器乐与声乐是最基本的两种音乐形态,两者在人类音乐艺术实践中相互协调配合,展现了相似的音乐审美规律。故而本文拟通过对比传统民乐演奏与民族声乐演唱之间的共通之处,另辟蹊径而从传统民乐的审美来浅探公众对于声乐音色的审美取向,从而论证了借鉴、吸收传统民歌、戏曲的"润腔"手法是当前民族新唱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原生态"歌舞表演形式在舞台上随处可见,由此引发了一股"原生态"热。本文从名词"原生态"的用法着眼,结合"新民乐"、"新民歌"等概念的提出与使用,对文化名词、文化概念的使用规范进行了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5.
实践赋予民乐的艺术价值总是与民乐的独特表现方式密不可分。民乐教改的主导方式就是音乐的创造活动,它以表现人的情感理想为宗旨来组织教学,以传统民乐神情意蕴为旨归。高师民乐教改重在实践,必须全面承担起民乐发展创新的重任。因此,从民乐教改的现实意义、民乐教改方法构想、民乐教改方向三个层面探寻民乐发展的路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色是民乐的色彩化,而当下民乐合奏表现出背离色彩音色,追求西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中国民乐合奏发展的反思,指出中国民乐发展必须走有特色的个性色彩化之路。文章以民族音乐学和声学角度为视点,研究分析传统民乐的特色化音响效果和色彩化演奏技法、演奏特点,坚定了走中国民乐色彩化道路的方向,并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乐创作的多元格局与国际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求中国民乐发展道路的浪潮中,受“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启示,国内其他一些民乐组合也纷纷寻求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道路.针对民乐的这一“国际化”现象,分析中国民乐创作风格和品种的多元格局的形成,探讨民乐“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乐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民乐都是有一定鉴赏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文人阶层、豪门望族或者王侯将相们消费的对象,从未真正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民乐发展到21世纪,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使得民乐逐渐与大众接轨,民乐的魅力开始扩散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女子十二乐坊为民乐走向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创新机制的不完善,民乐大众化进程中的弊端也一一展现。本文以女子十二乐坊及太原乐坊演艺市场为视角,重在探讨民乐以乐坊的形式迈向大众化传播所引起的现象,并作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姜勇 《华章》2011,(29)
新民乐以其全新的演奏形式、全新的演奏理念征服了亿万观众,为民族器乐演奏注入一股新的力量,成为当今中国乐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新民乐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论.对此,笔者另辟蹊径,对于新民乐概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群众音乐文化普及率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城市社区与学校纷纷组建了自己的乐团,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风华国乐"栏目,旨在向国人展示和传播传统民乐的精髓.历时4个多月的全国民乐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4000余名选手角逐,央视"音乐频道"全程直播盛况,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民乐的强烈关注!就民乐本身而言,它能够在当下许多古老艺术形式日渐消亡的今天,又一次重获新生,足以证明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尝试探究在青少年民乐团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