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育学科知识为逻辑建构的教师教育类课程需要向以师范生专业获得为逻辑体系的课程改革转型。改革转型的首要任务是以高职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教育学课程改革目标进行设计;其次是在对课程设计方法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步”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技术路线;最后是按照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设计了从理解与认识、感知与认同、内容设置与改革、方法选择与运用、评价与引导、反思与发展等六个模块。  相似文献   

2.
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教师要上好声乐课,热爱学生是先决条件,同时还要遵循科学规律,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非教育学专业师范生必修的基础课,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转向存在于现实与网络两重世界,表现为现实的、想象的和虚拟的三种课程实践形态。必须坚持课程实践的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与价值观,通过实施"四年一贯制",从"做中学",解决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拓展途径、创新机制,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实施课程团队共建制度和改革课程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与课程民主的落实问题。这些改革举措彰显了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转向的以学习者为本、倡导学习化课程、实现课程团队共建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4.
谈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现状,分析了音乐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化素质的分析,说明有必要对高师课程进行改革,改变思维定势,实施课程重构,鼓励“一纲多本”,既着眼于短期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提高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测评进行改革。使教育学教学除知识传授外,更加重视学习兴趣和教育素养的培养。重视理论的应用性和技术的操作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教育学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同时也成为高师生进一步提升教育专业素质,学习教育理论,开展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阶梯。  相似文献   

7.
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地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措施:第一,重新审视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课程目标,对其属性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第二,精心选择课程内容,使公共《教育学》能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实践的最新动态,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能在课程中得到合理应用;第四,改革创新课程评价;第五,规划和完善公共《教育学》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课程改革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师范类大中专院校(教育专业除外)的教育学课程设置及教材脱离实际是不争的事实。课程设置的特征是突出了理论上的教和学,忽视了实践上的育和习。学生的学习是从理论到理论,纯粹的纸上谈兵。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实际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支持,理论也难学好。许多学生学习了几年教育理论课,却不能有效地使用教育原理去实践,甚至不能顺利地设计一篇完整的教案,即是例证。具体说来,教育学课程设置及教材与实际的脱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与教育现状不符。怎样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清除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化,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的教育理论既没有提供较好的指导性主张,也没有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总是给人描绘出一副阳光灿烂的理想化的状态,社会应该如何如何,家庭应该如何如何,所以我们也应该如何如何。但现实不是由“应该”构成的,况且学生不经严格的训练,将来怎么能够“如何如何”?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哪怕最简单的操作也要进行培训,但育人这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事业却不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只要从师范毕业,便可以直接做老师。这是何等的滑稽!当然我们的课程计划规定,学生毕业前夕要进行一个月的实习。但由于时间短及实习制度的不健全,事实上,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几乎没什么作用,而实际训练和技能的缺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一切还得从……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面临地位“边缘化”、知识“悬置化”、实施“单一化”等困境。应坚持课程实践的时空观、文化观、审美观与价值观。从“做中学”来解决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起点问题;通过以校为本,拓展途径、创新机制,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通过实施课程团队共建制度和改革课程评价,解决教育公平与课程民主的问题。从而彰显当下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跋转向酌以举习者为太。侣导晕习化误弄呈安觋误弄毫闭队冀建酌篡表特务.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传统的《教育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学科中心主义倾向和以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为主,重知识传授,轻情感、能力培养等弊端,明确提出“激趣、定向;明理、互动”的课程改革设想和“明理”阶段“整体把握、板块构建;问题先行、行动研究”的课程实施策略,并就上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要求;二是教育学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至于如何改革,其总体构想和目标是: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建立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变革现行的教育学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重要课程,是为未来教师提供基本的教育学知识、教学技能并形成教育专业情怀和专业精神的课程。本期学术聚焦推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高师的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指公共课教育学)恐怕是迄今为止遭受冷落和非难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恐怕与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性质、职能等问题的认识失误有关。笔者拟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管见,作为引玉之砖,并就教于专家及同行。课程是学校中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和蓝图。不同的培养目标是由不同的课程来体现的。在我国,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是建国初期从苏联移植而来的。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  相似文献   

14.
技术师范类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连玉  赵宜珍 《考试周刊》2007,26(20):30-3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技术师范类院校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该课程强调培养应用能力的特点,本文结合技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针对当前该类院校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理顺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关系,提出将教学内容分为原理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理论性强的特征和教育学评价的知识主义倾向,使得学生无论是外在动力还是内外动力方面都显示出不足,这就导致教育学教学的课堂效率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对教育学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改革的方向.本文在研究教育学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教育学改革的现有条件,提出有效促进教育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全国高师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学术研讨会综述首都师大音乐系受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委托、8月中旬在京召开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的高师音乐系、音乐院校师范系的部分系主任和任课教师六十余人。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副司长杨瑞...  相似文献   

18.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规格应当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中小学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师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反映师范院校特色的基础学科———教育学课程 ,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奠基的作用。然而 ,目前 ,这门课虽经多次改革 ,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这势必直接影响对师专生从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必然引发我们对师专教育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思考。一、课程内容及体系和结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指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完整地、及时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所以 ,改革现行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  相似文献   

19.
周小平 《考试周刊》2011,(70):19-20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化数据高速传输的有力保证,培养出合格的网络综合布线人才,不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是高职高职学校的任务之一。只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者就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高校收费体制改革和用工单位对工作经历青睐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从事兼职工作。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大学生参与兼职存在兼职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兼职渠道较少、兼职种类单一、兼职的目的性不强、兼职与自身专业相关程度较低等问题。文章应用成因分析从国家、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使每个兼职大学生都能在兼职过程中有所收获、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