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杏坛     
我向桧树浓密的冠影望去,时空交错中,我仿佛看到他正站在两千多年前的这里,凋零的树叶正在飘下来,落在他的身上,一片、一片……  相似文献   

2.
(一)惜春小札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莫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乍暖还寒时刻,最难将息”,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份瑟缩,那份冷酷。  相似文献   

3.
谢小曼 《成长》2007,(2):7-9
她从小就想逃离这个女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 《课外阅读》2007,(11):40-41
到云南,就为着看那里的好山好水。对于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又偏于西部的我,看彩云之南的好山好水,几乎是为求得某种心理补偿。近年间,竟有机缘先后四次去了云南,确实可以说是饱尝了好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鹰     
梦中,我迎着晨曦,翱翔于蓝天。我,一只不容侵犯的鹰。猝不及防,一支利箭腾空而起,我挣扎着,却如秋叶凋零般坠落,背后是云蒸霞蔚的绚丽天空……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歌声     
《中学生电脑》2009,(9):31-31
叶落之音 叶,悄悄地落了。在一阵凉风过后,叶已铺遍满地。那春天的芬芳结束了,终归红尘之中。而那高挂枝头的果实.只是昭告着人们一种圆满。生命的璀璨与枯萎仿佛就在叶落的那一瞬间。而叶落的声音在同一处发出,只不过这边是丰硕。那边却是落寞。而我们通常只听到丰硕而欣喜,或是听到落寞而感慨。叶落的过程,中间那部分,那段生与死的奏鸣曲,只是留给有心人欣赏的。  相似文献   

7.
蒋俊红  晓月 《河南教育》2005,(11):53-53
与孩子相伴,心被快乐盈满,笑容如花,令岁月无痕。  相似文献   

8.
写下题目,满纸阳光。 恍惚间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儿童节。  相似文献   

9.
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丑,而且不是一般的丑,五官完全变形,眼睛一大一小,鼻子还是朝天鼻,嘴巴大而肥厚,整个后背都微微的驼了起来,最主要的是走路的时候,四肢搭配极不协调,仿佛胳膊和腿都长在别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校园     
大学校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在未名湖畔,一个著名的学者用如此动人的笔调记录了他所理解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1.
人,总想活得幸福快乐,总想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幸福和财富,更想把命运与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总是事与愿违。大千世界,人世沧桑、命运多舛。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有许多理想与抱负都难以实现,面临逆境与痛苦,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该逃避。换一种心态面对人生,想一想“吃苦是福”的道理。就能逢坎坷不颓废,遇泥泞不灰心,  相似文献   

12.
永远,是个很吓人的词,既缥缈又虚无。只要这两个字从嘴里蹦出,它就变成了两只蚂蚱,倏地跳入草丛,无影又无踪。谁能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  相似文献   

13.
印象中好像所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命运坎坷时都会提到"严冬"这个词语。但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坎坷,所有生命中的"大事"都与"盛夏"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文倩 《广西教育》2007,(5C):19-19
韩国北部的乡村公路边常常会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来这里,随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忙碌身影。成熟的柿子先被摘下,未熟透的柿子依然要留在树上,直封成熟之后再进行采摘。但是,整个采摘过程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会被摘下来。一些游人在经过这里时,都会说,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岂不可惜。但是当地的果农则说,不管这些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能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永远没多远     
忘了从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开始,对死亡有了莫名的恐惧,只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每天夜里上床睡觉的时候,生怕闭上眼,第二天就再也醒不来,于是拼命睁大双眼默念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坠入那不可知的梦乡。  相似文献   

16.
慧子 《当代职校生》2008,(10):34-35
第一次与凯相识,是个不怎么“浪漫”的开始。 “老板,我真是忘了带钱了,要不你把我的学生证扣在这儿,我就回家拿钱……” “哼,你这种人我见得多了,吃完饭拍拍屁股就想走人,想得美!一句话,今天不付钱就别想走!”  相似文献   

17.
永远沉静     
读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一部格言式的书。虽然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愧疚     
罗立志 《湖南教育》2005,(11):19-19
1977年我参加刚恢复的高考,可惜名落孙山。我的父母都没读过一天书,但他们非常重视和支持儿女们读书学文化。那时还是出集体工,呷“工分”的年代,家里7口人,仅姐姐和我能帮助家里挣“工分”。面对高考失败和家庭重负,我固执地不听父母教导,坚决地不去复读。如果硬是要我去复读,就让大妹辍学,在家参加生产队劳动以补贴家用。也许是父母“重男轻女”,也许是父母随大流,见生产队几位女孩读了一年初中都辍学了,就真得不让大妹去读书了。大妹的成绩本来很好,还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英语老师常要她领读课文呢!可惜的是我这个老兄一点也不讲情面,一…  相似文献   

19.
永远在路上     
陈江飞 《新读写》2010,(10):52-52
人常说,梦想启程于年少。同样,我的文字之旅也启程于年少。最初只是为了安享文字的静谧和空灵,可随着岁月的堆叠,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文字竟可以如此干般流转和幻化,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发自心底的情愫。拿起笔,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下来,如同一阵风,吹开了闭塞的花蕾,传来满园的郁香。于是,文字成了我的信仰,它们经年居住在我心灵的枝丫上,激越,有时也苍茫……  相似文献   

20.
读山     
洪运 《新读写》2008,(5):52-52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是啊!每当我们读山——读那连绵起伏的山,读那高耸入云的山,总有“今朝放荡思无涯”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