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描绘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心灵的作品。过去 ,不少人在讲读此文时 ,谈论最多的是主人公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勤劳、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而常常忽略作者塑造的另一个形象———西蒙。作者对西蒙的描绘 ,集中在课文第二部分。当桑娜出门向海上张望 ,祈望丈夫平安归来的同时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病的邻居西蒙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桑娜的感叹从侧面告诉我们 :西蒙也是穷人 ,她的处境更艰难。当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仍旧没有答应时 ,她猛地推开房…  相似文献   

2.
《穷人》这篇课文,写的是穷苦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并把西蒙死后遗留下的两个幼儿抱回家抚养的事,赞扬了穷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课文先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守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接着写桑娜看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病死,便把她的孩子抱回家以及这样做后  相似文献   

3.
孙楠 《甘肃教育》2014,(23):97-97
正《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在这篇课文中,"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  相似文献   

4.
《穷人》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变换,分为三段。桑娜看望患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她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自己的家中,决心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教学中可否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清桑娜入门之前的所想,突出桑娜与西蒙的息息相关。“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相似文献   

5.
林文辉 《黑河教育》2013,(11):45-45
一、引思。初识“穷人”之事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外面又黑又冷,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她猛地推开西蒙的家门,西蒙的屋子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发现西蒙仰面躺着,一动不动,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他们睡得又香又甜。看到此情此景,桑娜的选择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相似文献   

6.
尹永刚 《学语文》2004,(1):39-40
教学内容:叙述与描写教学过程:一、复习五种表达方式。二、将六年级学过的故事《穷人》由学生缩写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穷人》故事梗概:在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当她到外边看丈夫是否回来时,想起比她还穷的正在生病的女邻居——寡妇西蒙。当她到西  相似文献   

7.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8.
学习《跳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了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  相似文献   

9.
《穷人》描写了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惨死后,不顾生活的艰辛,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遗孤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耐人寻味,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渔夫夫妇艰难的生活处境与他们舍己助人的美好行为形  相似文献   

10.
刘恋  志力 《辽宁教育》2009,(7):78-78
一、教材简析 <穷人>描写了生活艰难的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纯朴善良的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课文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巧妙新颖,全文多处以"孩子"为描写对象,让这个辅助人物出现在故事的各个情节中,与主要人物默契配合,对表现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穷人》一课写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收养她两个孩子的事,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的美好心灵。通过钻研教材和集体备课,结合单元读写训练项目“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我们确定了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两个词语“心惊肉跳”、“忐忑不安”以及课后作业第3题中表现桑娜夫妇美好心灵的两个句子作为训练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读写训练的要求,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洋用准确、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现真情实感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分别采用了以下五种不同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  相似文献   

13.
提示:桑娜的性格具有矛盾性:她既尽心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盼望过上安生日子,又抱回西蒙的一双遗孤,为自己那本已不富裕的日子平添几分困难;她既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又对丈夫的即将到来诚惶诚恐;她抱西蒙的孩子回家的时候,既觉着“非这样做不可”,又心存疑虑,“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表现具有“穷人”性格的典型性。本课教学的要点就是要抓住人物性格矛盾的几个侧面,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求得对“穷”涵义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4.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  相似文献   

15.
《穷人》一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主要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逯玉珍 《广西教育》2012,(25):57-58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叙述桑娜和丈夫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穷人的善良之心。教学这一课,关键是使学生读懂“穷人”的心,走进桑娜和丈夫充满同情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相似文献   

17.
《穷人》这篇课文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第三段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作家惜墨如金的四次“沉默”,对人物的刻画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芬 《云南教育》2003,(32):28-29
《穷人》一课主要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的生活艰难,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作者托尔斯泰通过恰如其分、真实感人的描写,表现了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痛苦的高尚品质。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大的距离,加上课文篇幅较长,写法含蓄,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教不得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不能体会理解其思想内涵。我认为,本文教学围绕两条线(一是写“穷”,二是透过“穷”写“品质”)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同时抓住“真情实感,恰如其…  相似文献   

19.
《穷人》(五年制第十册6课、六年制第十二册8课)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它通过渔家主妇桑娜和她的丈夫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同情关心邻居,并在寡妇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两个孤儿的故事,真挚地赞颂了纯朴善良的心地和乐于助人的崇高品质。小说真切感人,具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尔基认为“短篇小说,一切必须写得像浮现在读者眼前一般”。《穷人》中的人物形象就显出一种  相似文献   

20.
《穷人》这篇文章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主动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家的孩子的事 ,表现出穷人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在板书完课题后 ,让学生通读全文 ,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桑娜”、“西蒙”、“渔夫”。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善良品质的词句加以体会 ,并精练地板书出来 :桑娜“主动收养”“非……不可” ;西蒙“疼爱、惦念孩子” ;渔夫“主动收养” ,“熬过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用红笔画出三个相迭的红心后板书“善良”这一点明中心的词 ,这说明有着相同命运的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