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孔喆 《现代语文》2005,(8):44-44
从作品提供的作家的价值立场来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大多是反都市反现代性主题的。而从写作上来看,新感觉派的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作品: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虽然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的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但他们的小说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格局,在布局谋篇上仍按事物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4.
《现代》杂志与现代派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十年代中期,当读者惊诧于《春之声》《你别无选择》《小鲍庄》《车站》等作品中的“现代派”时,曾有人认为这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始引进。其实,不论是象征主义、意识流,还是未来主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早在三十年代就已频频光顾中国文坛并产生硕果——这就是以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杜衡、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5.
欧阳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欧阳子的小说触及爱情、婚姻背后的性心理与潜意识、恋母情结及乱伦之爱等领域。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托,从“利比多”、潜意识、变态心理、“俄狄浦斯情结”、“白日梦”理论等方面对欧阳子的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弗基人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章,尽管有种种不足、缺陷、偏颇,但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潜意识心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实为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端。  相似文献   

7.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文学中,流行着一种称为“意识流”的小说。这种小说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交织等手法,充分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内容。它的生理科学依据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说,但“意识流”这名称却是弗洛伊德以前就有的,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士提出来的。一九一九年,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发表了她的《墙上的斑点》,这是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是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他以自己的批判社会理论,把“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推向高峰,使法兰克福学派名声大噪。他的著作特别是《爱欲和文明》和《单面人》,被称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大学生运动的圣经。因此,研究分析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五十年代以后,马尔库塞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嫁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夏雨 《现代语文》2010,(1):92-93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幻或者孩提时代的经历是了解精神病患的关键,同时也是解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键。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注解作家格非的部分作品。  相似文献   

11.
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收辑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和《圣处女的感情》集中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的艺术风格。穆时英的小说主要接受欧美和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包括欧美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小说、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试图论析穆时英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时空、叙述结构上的创新,探讨他在小说叙述模式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开拓中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舍伍德·安德森是首先把潜意识写进小说的美国作家之一,这一切在短篇小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中都有所表现。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安德森被看作是美国现代小说的指向标,是美国现代派作家的先驱。他的创作对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恐怖的心理历程——简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是心理罗曼史的小说大师,他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我们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心理人格理论来解读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主人公布朗的故事在心理学上隐晦的意义与作者霍桑从宗教层面上去探讨的人的内心世界的隐秘之“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5.
新编《外国义学史教学大纲对巴魔幻现实主义列入后期现代主义,其根据是它“大量吸取西方现代派义学的养料”,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也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他们强调西方现代主义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甚至认为超现实主义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特有的成分。有的学音干脆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俄篮统先生》为“典型0;]超现实主义作品”,称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里·马尔克斯为“杰出的后现代派作家”,等等,我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虽然与西方现代主义有些关系,但它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现代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影响和渗透也是非同小可的.1921年朱光潜先生在《东方杂志》上较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在文学上的运用,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施蛰存等作家则不同程度地接受之并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他们高举起张扬人性的大旗,对中国封建假道学的虚伪性、对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虐待,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补天》、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沉沦》都写了性的苦闷和性的力量.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则用跳荡、变幻的文字,揭示了大都市人灵与肉的冲突、性的压抑及自然对生命的抑制.他们甚至以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乃是被压抑的“力必多”(性力)的升华观点作为创作实践的指导,用精神分析来图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由此,不能不让我们感受到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之深广.但截止目前的文学批评,对鲁迅、郭沫宕乃至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阐释日渐增长,而对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却似乎有了太多的隔阂和冷漠.就是有限的几篇,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的解释上,而忽略了她在《传奇  相似文献   

17.
小说《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经问世,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及其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时任谦作进行深层的精神剖析,阐释他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暗夜行路》具有某种再现人的"死的本能"的寓言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是二三十年代崛起的“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在挖掘和表现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的孤寂情绪与病态心理上,拓展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爿独有的天地。并且在艺术上,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把文学反映生活由原来的单一注重外在世界,推向了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视境,大大革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特别是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把人的潜意识、隐意识、变态心理以及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质级,契合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时代情绪与社会心理,并提升为一种能反映人类特定情绪体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现象。《梅雨之夕》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2,(2):196-197
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动机是无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通过修饰改装,梦在掩饰中表达和实现人的本能愿望。基于《梦的解析》中的发现,弗洛伊德分析了文艺产生的源泉和作家的创作动机。他认为,与梦相似,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并且,通过艺术加工,作家对其未满足的愿望进行掩饰或歪曲。通过以上的对比,本文发现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基础,并且,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文艺创作与做梦的方法相似,根本原因是由于梦和文艺都是由潜意识的愿望而产生的,而且,二者的想象都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作为它们原材料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艺批评家西·康诺利在《现代主义运动》中,把列夫·托尔斯泰和卡夫卡等作家并列在一起,称为现代主义作家。如果从托尔斯泰善于描写人的心灵的奥秘,表现人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有与现代派作家某些相似之处。但是,这位把“鲜明的现实主义”当作“唯一武器”的伟大作家,他表现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却同现代派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派某些作家强调说:“我们的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