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王旭明先生连发博文和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王旭明先生还在《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的博文中指出:“就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看,我也没有说让学生由学英语转到学语文,而是强调要学国学。”这个增加“国学教育”的呼吁引起了学界的热议。  相似文献   

2.
王易先生是原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文史系学术成果最为丰富的教授,在国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从王易发表于《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的《治国学之方法》一文入手,结合其《国学概论》等著述,回顾和讨论王易的国学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臧云鹏先生为《国学大师之死》所写的序言《国学复兴大趋势》一文对"国学"进行了如下定义:"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在藏云鹏先生看来,国学的复兴是"大趋势"、"大洪流"。  相似文献   

4.
简讯     
《教育学报》2012,(5):10+5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9月2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同期举行。该中心将深入开展国学研究,面向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组织开展国学教育培训研修和国学教育政策咨询。黄济、董光璧、何光荣先生分别向中心赠送"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2月6日,丁酉岁末,旬至春节,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却登仙而去。大师之陨,国家之损!学界之损!谨述先生点滴,以示追思。饶宗颐先生是国际上有深远影响的国学泰斗,他从事学术研究80余年,在敦煌学、甲骨学、诗词、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书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巨大贡献,出版学术著作70多种、学术论文900多篇,可谓博学精深。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国学的所有领域,以至很难将其归为何家。由于  相似文献   

6.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7.
泉州学80年     
泉州学的发端不迟于1926年,至今已有80年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们开了泉州学研究风气之先。吴堃先生是泉州学主要奠基者之一,吴文良先生和庄为玑先生是泉州学研究的代表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泉州学研究崛起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泉州学研究所的成立,对泉州学研究的深入及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先生有多种词学论著,其《迦陵论词丛稿》更是萃集精华之作。叶先生的词学研究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为词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而其研究方法融合中西,既立足于国学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在研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了两篇讨论国学概念的文章,分别是姜义华先生的《不应漠视国学概念的非科学性》和陈文新先生的《不能用非理性的方式批评国学——与姜义华教授商榷》。两位教授对于国学概念内容为何、国学学科是否成立各执一词。姜义华教授从学科划分的角度入手,认为  相似文献   

10.
《治国学门径》是民国时期文字学家汤济沧先生所编著的一部国学举要书目,主要收录了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与编者本人有关国学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介绍了一些国学入门的书目与方法.该书实用性较强,其中所介绍的读书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学习指导和参考价值,适合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普及读物.  相似文献   

11.
200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二,钱基博先生120岁华诞),“钱基博与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召开。会议由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教授主持,华中师大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校长马敏教授,钱基博先生家属、其孙钱佼汝先生,及无锡钱学纪念馆代表,到会致辞。无锡、南京、长沙、广州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开幕式上,马敏校长致辞,认为钱先生教书育人一生,其教育思想对今天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很有现实意义。章开沅先生指出,国学大师要对国学有深入研究,与当今那些不通之人…  相似文献   

12.
作家叶兆言说,当年确有许多大师,但我们没有珍惜他们,今天大师非常稀缺,但称为大师的人很多.大师,顾名思义是大有学问的人.季羡林先生名满天下,晚年敬谢"国学大师"的称号.季先生博大精深、多有建树,但学问主要不在"国学"而是印度学,印度学方面与季羡林先生并驾齐驱的还有金克木先生.金克木是著名诗人且精通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等,翻译的语种和内容十分驳杂,小说散文之外还翻译过两部天文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姚奠中先生,是现今唯一健在的章太炎门下弟子。1913年生于山西稷山,1935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转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并考取了章太炎先生招收的唯一一届研究生。从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安徽政治学院、  相似文献   

14.
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前些天为《中国通史》题辞:“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季老再次重申应提倡“大国学”,引起出版、学术、教育界的关注。季老倡导“大国学”。并非始于今日。五年多来,他虽然一直在病房休养治疗,却始终关注着社会上“重振国学”的热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老交流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生一生只知治学,不愿为官,不关心政治.不参与党派之争;陈先生提携后进,但结党而不营私,从不搞门第之争;陈先生学贯中西,但始终以国学为自己的研究重心,他学西学只为更好地研究国学;陈先生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眼盲、膑足,仍坚持上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号召年轻一代学习国学,从而掀起学国学的热潮:从少儿读经到大学开设国学实验班,从“淑女学堂”的出现到孔子学院的风行,从国学博客圈的开通到国学大师的评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利用历史教学开展国学教育是一种双赢的教学理念。历史课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对于国学教育的传播很有益处。应在加强国学传播与历史教育上作出探索和研究,促进国学教育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发扬,并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8.
饶锷先生是近世潮州学术大家,毕生致力于"国故学"研究,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全盘接受了近代革命家的"新国学"理念与方法,在思想上将国学视为民族复兴、对抗西化的基石,因此,"国学"是他思考民族文化命运的起点,更是他所有文化活动的指归。他在国学方法论上则以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为专业分工细致化的专业标志,秉持学术判断的客观性与事实性依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积极运用新型传媒方式促进国学研究,普及国学知识,同时又营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生活环境,增进了国学的生活化体验,使国学成为可知可感、生动活泼的文化实体。  相似文献   

19.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冯国瑞先生《绛华楼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瑞先生(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早年在天水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肄业,同时在存古学堂从哈锐、任承允学习国学。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十五年(1926)夏毕业。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次年夏毕业。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秘书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病卒,享年6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