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铭 《现代语文》2006,(11):21-22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言。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能恰当地处理好景和情,情和意的关系,使情景交融,情意相依,就会打动人心,使人在感情的河流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愉悦,从而显现出文章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月光曲》(七册)是一篇以情动人的好课文。随着作者“闻曲→弹曲→谱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教初中,学校安排就《幼时记趣》上公开课,心中难免忐忑,因此课前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没想到一堂课上了下来,收获颇丰,很有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幼时记趣》的“趣”,既是指童年里发生的若干件有趣的事,更是指处在其中体会到的情趣与乐趣,即“物外之趣”。通读全文,发现“物外之趣”的获得,正是童心的充分体现。在观察仔细的基础上,童心使“我”产生奇特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月亮还没有出来,星星也不见,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儿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  相似文献   

6.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头是相对独立的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由于其文字精炼,趣味丛生,一直被教材编写者所看重。《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该文再次被多种版本教材选用。同一作品,版本不同,编者思路有别,各有千秋。在此我们便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对其进行一下对比分析,以促进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单元提示比较人教版《童趣》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单元提示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  相似文献   

7.
唐书杰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2):115-115,117
沈复的一篇无标题短文,被不同版本的教材收录后,从课文提示、标题的确定,到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方面,展示给人们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抓住教材编写中的诸多差异,对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为教材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幼时记趣>是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如果让初一的学生直接阅读课文,似乎是难以办到的,而粗略地浏览又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己多体味的做法是: 一、初步读通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对同学们来说,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对文章中不会读的字词、不懂的句子和词语一一做好标注,然后在听老师范读或录音时及时校正读音。  相似文献   

10.
阅读《幼时记趣》,我们每每会被沈复先生在文中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所打动。不过,你思考过没有,沈复先生儿时的这份“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展开探究性阅读,来追溯其“趣”之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1.
细读唐书杰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9期上的文章《〈童趣〉与〈幼时记趣〉编写体例比较》,重新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等相关资料,觉得该文有些观点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催人遐想,让人深思。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请看《小池》的执教者如何在课堂上“注重读.发挥想.引导品”.让学生感受美的、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催人遐想,让人深思。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请看《小池》的执  相似文献   

14.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催人遐想,让人深思.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请看<小池>的执教者如何在课堂上"注重读,发挥想,引导品",让学生感受美的.  相似文献   

15.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首七绝赠别诗。诗人以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语言,激励离别的友人。诗中送别的董大(排行老大)即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送别的地点是在塞上。诗的开头“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苏轼的《前赤壁赋》正是这样一篇清新优美,蕴藉隽永,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散文精品。  相似文献   

17.
以教学《幼时记趣》为例,解析语文教学中的一字立课法,指出一字立课法的实施起于教师,源于教材,利于学生,是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互动的产物,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用最便捷的途径解决最烦琐的程序;用最细小的切入点观照最全面的课文内容;用最系统的教学活动获得最持久的教学收获.运用一字立课法开展教学,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符合文本内容实际;二是所立之字在文中的位置有规律;三是要在动态中实施.  相似文献   

18.
儿子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不理想,我拿来试卷一看:概括《幼时记趣》中体现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这道题竟然没得分。他是这样写的:把蚊子看作仙鹤,把蚊子冲烟飞鸣看作鹤唳云端,观看两只虫子相斗,鞭打吃掉虫子的癞蛤蟆。我问他为什么不写老师讲的简洁答案,他说忘记了。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明察秋毫”“鹤唳云端”“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2.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2.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是写作者在成年以后回忆儿时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哪篇文章呢?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悟读清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郑燮的家书随意、口语化,多琐碎之事,亦令人喜爱。袁枚的《随园记》文笔自然,不见用力,而文气十足,让人觉得结构颇为严谨,表现了相当的修养和才气。《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性作品,共六卷,今存前四卷,记述家居及游历生活。这组文章,文笔细腻,不作粉饰,明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读罢《闲情记趣》,我们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人性人情之真。罗丹有言:“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闲情记趣》包含着一种“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