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孝顺 《学语文》2003,(3):17-17
世人皆重为学,东洋西洋,远古近今,无不然。公元前4至3世纪我国荀子有《劝学》篇,2000余年后英国杰出哲学家培根亦有《论读书》文,均畅论学习的重要性,各个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姑且不去评论它们论说的内容,单就  相似文献   

3.
《荀子·劝学》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所传诵。深刻充实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比喻,铺陈排比的语言,完整呼应的结构,体现荀子严谨的思维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议论文的成熟。无论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都应该从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学、学术和思想的维度来阐释《荀子·劝学》,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劝学》篇中谈及四种学习方法:善假于物,积渐全尽,锲而不舍,用心专一。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这是学业成败,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善“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那么,一个学生可以利用的客观条件都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意涵精深旨远: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相似文献   

6.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在国内有多个版本,尽管各家出版社各个主编团队的编选理念和编选体例不同,但是传统经典的篇目都会是语文教材编选的重要素材。可是总有些无法避免的错误,在各种版本的教材里出现。笔者就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用书就荀子《劝学》节选里"跂"字的读音和注释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注重“学”,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儒家那里,为“学”过程与成人过程无法分离:“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使人由“野”(前文明)而“文”(文明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本身也首先以“成人”为目标。荀子之论“学”,其内在之旨同样是“学”以成人。在突出“学”的同时,荀子又强调“积”(为学的过程性),进而将“学”以成人与“积”以成“圣”联系起来。荀子同时区分身心之学与口耳之学,身心之学以“美其身”为指向,后者意味着达到自身的完美、提升自身的德性。在这一意义上,身心之学同时表现为“为己之学”。口耳之学则停留于口耳之间,仅仅为了示之于人,从而流于“为人之学”。对荀子而言,唯有身心之学(为己之学),才构成了“学”以成人、“积”以成“圣”意义上的真切之“学”。  相似文献   

10.
11.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对偶的运用更是屡见迭出,且频频与其他辞格综合使用,颇具特色。文章主要从散句中的对偶、判断句中的对偶、对偶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入手,对《荀子》中对偶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15.
家法之说始自汉代,且与学派、地缘的因素交织,中经魏晋、唐宋,至清代而大盛。清代乾嘉以后讲家法,既包括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分,也包含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的地缘关系,还包括师承、治学精神、态度、方法上一以贯之的某种主张。家法重根底、别门户、开风气的传统,使得学脉绵延,学术因争鸣而繁荣,研究趋于精密,但谨遵传统、严守门户又会妨碍学术的会通与发展,并使门派内的研究趋于僵化或繁琐。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论语》中仅一次提到"中庸"一词:但"中庸"作为一种教人成德达仁方法论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始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庸"释义出发,总结了"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三层涵义,挖掘中庸思想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注重于后缀"子"的词源分析,从历时角度探讨其用法扩展及其语义演变过程,而对于后缀"子"定性问题的相关探讨尚存不足,加上汉语屈折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分后缀"子"和实词"子"仍是一大难题。文章尝试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其历时演变和共时变位的特点,对后缀"子"加以全新定性,并探究其语法渐变群在语音、语义及形态句法演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求为后缀"子"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客观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天文训》语辞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之语辞有可商者:"专精"即"抟精","寒气为水"夺"久者"二字,"天道曰圆"之"曰"为助词,"霆"为电光,"五亿万里"当有所本,"所以守司赏罚"衍"以守"二字,"八尺之"下夺"表"字,"苽封"指"葑田","至于"当为后人所改,"秋分蔈定"夺"而禾"二字,"首定"当作"首穴","专而有功"衍"专"字。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20.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