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媒介大家庭中,广播电视报越来越处于劣势,发行量从百余万份迅速下滑到几十万份甚至是几万份。与读者的“移情别恋”同步,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客户也纷纷“转向”,广播电视报又必须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广播电视报如何走出困境并寻求自身的发展?本文拟从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介联手,从而实现借势发展这一视角进行探讨。广播电视报与其他媒体联手,可以大大加强对某一新闻或问题的报道力度,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报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素有“小报”之称的广播电视报而言,更显重要。从1999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广播改革之路王锋在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广播事业空前发展,走过了一段日渐辉煌的改革之路。广播改革和发展的这十几年可以说是中国广播事业最引人注目的“黄金时期”。回顾这十几年广播改革走过的道路,对推动广播事业的深化改革和更...  相似文献   

3.
谷泉 《网络传播》2006,(10):64-65
8月16日,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网络与广播共赢——网络媒体发展论坛暨北京广播网成立五周年研讨会”在北京长富宫酒店如期举行。研讨会上,围绕“网络与广播共赢”这一主题,与会网络媒体高层人士分别就“网络媒体与社会责任”、“媒体网站与商业网站的发展”、“网络新技术”等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向来“三农”情结很深的吉林广播,既为这:种局面感到欣喜,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办好对农广播。  相似文献   

5.
广播发展趋势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广播人正以全新的理念办广播。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实施的“广播发展年”、2004年实施的“网络发展年”和“数字发展年”,更是把广播创新推向极致,使广播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本仅撷取其中四题,与广播人及关心广播的人共勉。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广播发展永恒的话题。体现时代,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是时代赋予广播人的责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播,这是广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也是提高广播综合实力的一个关键。这“一个核心”、“一个关键”确定了广播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钱笑 《新闻知识》2005,(11):94-95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普及的冲击,广播媒介曾一度走入低谷。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1983年的第十一次广播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和“四级办广播”的发展战略,1986年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拉开了我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出现了广播发展中的“直播热”、“主持人热”、“板块热”、“热线电话热”等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当代广播人又非常幸运地迎来了广播百年华诞.业界还为此设立一个非常特殊的论坛——“女性与广播”.给广播界同行出了一道非常有意义的研讨课题,这无疑会引发我们进行一次“非常”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是党中央提出的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是整个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但笔者以为,这“三贴近”更是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的昨日辉煌已经不再,不可能指望人们主动追捧、重视,或用红头文件来要求人们收听,广播只有在低廉、方便、快捷的基础优势条件下.真正做到“三贴近”.及时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才能生存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广播界的资深专家汪良先生在2004年就广播产业化曾说:“中国广播业的现状离产业化还有很大距离,事实上我们连节目的市场化都没有做到位”。两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仍能触及广播市场的痛点。然而,虽然还没有“做到位”,但毕竟是如火如荼地做起来了,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什么原因导致了广播节目市场化进程缓慢?广播节目市场化的发展和前景值得广播人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社区”这个社会学的概念在我国还很陌生,对社区广播这一概念就更陌生了。各国广播系统对社区广播十分重视,1990年1月15日-25日,“亚广联”举办了“社区广播研讨班”,专题研讨了社区广播的目的,社区广播的机构,社区广播的节目制作,社区广播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战略等问题。今年秋季,世界社区广播工作者协会  相似文献   

16.
广播如何让听众“看得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园 《声屏世界》2007,(1):30-30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赢得广播传媒主动权?如何另辟蹊径,在发扬广播优势的同时也让“短”处不“短”?如何让广播不但可以”耳闻”也可以”目睹”,这是每一个广播人非常关心且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我们希望缘起于“2003(北京)广播发展论坛”的五篇文章,能为本刊的广播发展年的研讨,划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为积极配合广电总局的广播发展年的工作部署,推动中国广播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先后在“聚焦”、“专论”、“决策者说”、“创新与发展”等重点栏目中,发表了近60篇文章,为广播改革建言献策。当读者看到这一期杂志的时候,2003年即将匆匆过去。明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进程,将一如既往地奉献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蔡万麟 《中国广播》2005,(11):10-13
这些年,广播人对于广播规律的思考从来没有间断过。过去我们说“内容为王”,现在又强调“品牌为王”、“频道(率)为王”。专业台、类型台是广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共识。提出以品牌、频道(率)为王,从市场战略这个角度,意义是深远的。因为毕竟只靠一两个大红大紫的节目来支撑起一个台、一个频率,已经很难了。但反过来说,节目是广播传播的核心,是广播内容呈现的基本单元,频率、  相似文献   

19.
手机广播: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新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广播”作为手机媒体的一种存在形式,近年来已是初露端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所谓“手机广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笔者把“手机广播”定为两层含义,一种是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完善,“手机广播”依托于移动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上网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另一种是在手机中内置了FM广播调谐器,用手机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笔者把它们统称为“手机广播”,但本文重点阐述的是移动上网的“手机广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04,(11):7-7
2004(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25至2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性论坛。今年论坛突出“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突出国际化、专业化、权威性、实用性,致力于为海内外广播界朋友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共谋广播发展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