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飒 《视听界》2002,(3):15-16
当纪实的观念在中国电视人心中变得深入人心的时候,观众却发现不是所有的纪实都精彩。有的创作者费了好大的劲跟拍主人公的生活,事无巨细,极尽表现,依然让人无动于衷。有的纪录片看起来表现的也是平常生活,却能感人至深。这其中原故何在呢?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生活的翻录,而是对现  相似文献   

2.
2006年河南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养蚕人家》,在卫星频道播出以后,反响不错。这是河南电视台重点创作的4部大型纪录片之一。《养蚕人家》讲述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海燕 《新闻战线》2012,(10):85-87
《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体现冲突、设置悬念。乡土中国逐渐消失的冰冷现实,与人们对纯净食品、传统美食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常用的悬念有两个——时间的紧迫感、成败的不确定性。随着故事的推进,悬念解除,观众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5.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伟  闫春红 《现代视听》2012,(10):56-59
近年来,中国电视的泛娱乐化状态愈演愈烈,纪录片却从中突围而起,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本文试从分析泛娱乐化生态中的公众心理入手,探讨纪录片的艰难生存环境,剖析在泛娱乐化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审美心理的转变,继而对纪录片在后娱乐化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35):59-60
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自2012年5月14日播出以来,其风头超过同时段的热播电视剧。费尔巴哈说:"你是由你吃的东西构成的。"《舌》就是要告诉你:我们是怎样变成了我们;或者说,中国人是怎样吃成了中国人的。回归自然与真实的生活今天,不少电视剧在谍战、穿越以  相似文献   

10.
《早餐中国》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美食类纪录片,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短小精悍的内容引起广泛关注,受众从贴近日常生活的故事中品味人间百态,从而获得情感共鸣。节目传递了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充盈了受众的精神世界,最终聚集并强化了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1.
自从《望长城》问世之后,加上一批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纪录片又先后在国际上获奖,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又使不少人有了些困惑。在娱乐节目继续保持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剧不断有长篇巨作出现,谈话类节目近年来又异军突起的情况下,纪录片的收视率为什么迟迟难以提高?本仅以纪录片的创作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期,电视上最火的节目当属CCTV-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此片是一部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2012年5月14-18、21、22日晚间22:40播出,一共7集的美食纪录片在播出后的一个月内让人们津津乐道",舌尖系列"瞬间走红网络,"舌尖体"成为2012年的标志性文体。7天收视相对平稳,最高达0.55%(5月17日),最低为0.39%(5月21日),7天平均收视为0.48%。在中国纪录片中,这个成绩已经和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差不多,并超过了所  相似文献   

13.
冯德松 《新闻世界》2013,(4):239-240
本文以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为范本,分析如何在电视纪录片的解说中更好的把握和运用情感,最后总结出气息的控制、播音员的内外部技巧以及生活的感悟和积累是表达情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广大电视受众尤其是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好评,其在普通民众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片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民间话语形态所营造出的平易近人的收视氛围。拟从来自原生态生活的素材选择,乡野与家庭日常图景的镜头描摹以及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像创作注重典型化环境和典型化人物的选择与表现,创造性地运用光影、色彩和构图等造型语言,影像风格呈现恢弘、绚丽、细腻、写意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画面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庄明 《新闻爱好者》2005,(10):48-48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说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剧,说明这个民族有较高的化水准;一家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水平高低,标志着这个电视台制作节日的能力。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纪录片在影像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从预播信息发布到正片与观众见面,《舌尖上的中国2》用时四个月才从幕后走到台前。本片制作与播出联合体本以为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亮相,能引来满堂掌声,却不料掌声所及之处,嘘声也随之而起。先是网友发现白马占堆所爬之树前后不一,继而发现兰屿海面上腾起的飞鱼国籍不明,接着是对王子钰母亲的三观展开争论,再后来又对王子钰的家境和身  相似文献   

19.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饮食文化和社会人文的碰撞让一部命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大地,本文旨在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文章从6个角度梳理了该片带给受众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