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肃交游考     
梁肃是唐古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陈寅恪先生曾云:“盖古运动之初起,由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之倡导与梁肃之发扬。”(《元白诗笺证稿》)梁肃师从独孤及、李华等,而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运动干将,足可见出其地位。本从梁肃一生交游可考的百余人物中,择其学创作成就较大,作为考辨。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梁肃在中唐学集团中的地位、作用及古运动的学渊源。  相似文献   

2.
梁肃是中唐前期重要的古文家,具有典型的文人特征,他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又有浓厚的佛道观念。其诗序非常注重文采,继承初唐四杰的技巧,对后来韩、柳有重要影响。一般文学史认为梁肃等复古文学家重道轻文,并将古文运动在中唐前期未能取得成功归咎于梁肃等人片面的文学观念。通过对梁肃诗序的研究,可以看到梁肃并不排斥文采,文采是他踏进文坛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他文章风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华、萧颖士、元结与独孤及乃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运动"的酝酿者,他们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上都为"古文运动"高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因此,他们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其中,李华可谓佼佼者。他很好地实践了古文的精神,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强调文章补世之用;创作上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尤其是"安史之乱"的遭际,李华文章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乱前"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乱后则其文风也逐渐变得"平易"、"朴实"。其作品也注入了更多儒家思想。李华文风由温丽到平实的转变,也正是唐代文章华丽之风逐渐向质朴过渡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归纳综合梁肃作品有关学创作,评论的见解,将它与前辈古家和后起古运动主将的学主张作对比分析,说明梁肃学观念承前启后的意义,指出他是唐代古运动中由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到韩愈,柳宗元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5.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他是唐玄、肃、代宗三朝著名文士,影响颇丰,交游甚广,所交多是当时的政治、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卓识之士,本文试对一些文学卓越之士做些探讨,从中可以认识李华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古文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董超 《现代语文》2009,(8):36-37
吕温是中唐古文运动中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上,他深受梁肃的影响,形成了成型的文道观;在实践上,他无体不备,众体皆工。考察唐代古文运动,绝对不能忽视吕温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论独孤及的古文革新理论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连接古文先驱与中唐古文家的重要枢纽。其古文主张与萧颖士、李华大体保持一致:内容上,提倡复古宗经;形式上,主张去骈复散;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形成一种古雅、渊奥的文风。独孤及的古文主张笃志于道德、继承中有新变,更加系统,对中唐的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唐大历时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李华、萧颖士、独孤及等文人到梁肃、崔元翰等文人群体间的文体文风改革思想的演进.其中独孤及承上启下,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复中博学宏词科,官至吏部员外郎。在文学上他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今存《李遐叔文集》四卷,对古文的内容和表现都有所开拓,特别是阳刚劲健的文风对后世文坛有巨大影响。其中《吊古战场文》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它凭吊古迹,追忆战事,借古讽今,直刺时政,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其基本内容与艺术手法被后人承袭、借鉴,从而直接开启了古文凭吊古战场之风。这一类文章的著名代表作有苏轼《赤壁赋》、黄凤翔《古陵坡吊古文》等,在李华之后可谓层出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中,有一位颇有影响的领军人物,不仅在散文创作领域与韩愈齐名,而且在哲学思想领域也有相当高的建树,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李翱。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幼时"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曾师从著名学者梁肃学习古文,后与韩愈相识,并结为终生好友,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鼓动者。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刑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武宗会昌元年(841)病逝于襄州任所,享年70岁,世称李文公。少年时代的李翱也像其他读书人一样志在仕途,很早便致力于科举考试,但由于他性格耿直,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李清照的《词论》,后来的词论者一般认为她的词学理论与苏轼是相互对立的。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从李清照的苏学渊源、个人经历角度对《词论》进行分析,认为她的词论对苏轼的词作及理论有着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清照的《论词》的批评集中在她的“协律说”和对苏轼的批评上,这些批评虽然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本文从李清照的词学本体论精神出发,注重发掘《论词》对词学的本体论建构的贡献,廓清《论词》的批评维度,还原“协律论”的真实意义,对《论词》的价值进行了多方位的重审。  相似文献   

14.
苏雪林与李曼瑰皆为独立、自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学术,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她们情系危难,倾心以交,感念至深,惺惺相惜,互相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将其引为知己。又因着李曼瑰展示的通透世态,简洁宏伟,唯美体裁的笔风符合苏雪林的审美尺牍,两人关系日渐笃厚,终成良友。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虽然极力在《三国演义》中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他的这种美化只表现在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描述上,而没有对历史事件进行较大的更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的专权独大以及对事物处理的高人一等必然会导致其心理上的唯我独尊,难以容人。研读文本可发现,马谡、魏延、廖立这三人都是自认为很有能力(事实也证明其并非庸才)而爱发狂言。而诸葛亮对这种人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坚决打击。然而,所有这些错误都被罗贯中以生花妙笔或掩盖(如廖立)或美饰(如马谡),甚至成为证明诸葛亮智慧过人的"事实"(如魏延),而且这些内容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而逐渐被人信以为真,诸葛亮也就成了近乎完美的神人,直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6.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江陵出兵攻打襄樊,不属于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北伐",而只是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的关羽,谋求荆州领土完整、满足北伐时"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隆中对策的前提条件。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也不是"天下有变",因此,也就不存在刘备、诸葛亮的援助计划。孙权袭取荆州后,刘备也没有足够军力援助关羽。关羽兵败被杀也不是什么刘备、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关羽死后未得谥号也非刘备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18.
海盐腔创始年代及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创始于南宋张鎡,一说创始于元代杨梓、贯云石,一说创始于明成化年间。从有关典籍的撰述年代及相关材料的考述中,可以认定海盐腔创始于元代的贯云石,而杨梓父子在海盐腔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楚国的关由关口和塞组成,利用关门、关墙、篱落、壕沟、土堆、被砍斫的树木等阻断交通。就关津的功能来看,关津的首要功能是军事防御,其次征收税收。就关津的管理来看,已经出现分工的现象,关尹、左关尹、关吏等构成关津的军事管理体系,关金则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人征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