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船在水中行驶,要克服阻力做功,只有减小船在水中的阻力,减小船在水中的运动接触面,船的行驶速度才能快起来。气垫船、飞翼船和地效应船,都力求将船托出水面,高速行驶,但气垫船和地效应船用大功率动力使气流托起船前进,速度是提高了,效率却不高。飞翼船则只有在高...  相似文献   

2.
“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基石之一,近百年来围绕它的争论一直不断,至今未了。其中一大原因是:它本身的含义不明。因此,除非搞清其涵义,否则有关它的争论还将无谓地纠缠下去。1、几种光速理论简介“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假说在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世纪因光学(包括电磁学,下同)的进展,关于光(和电磁辐射,下同)的传播确立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波动说和粒子说。光以太论是前者的产物,后者的代表则是列兹(W.Ritz)光射击说———虽然它在1913年才被正式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就是以…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使学生具有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更加聪明、灵活。“反弹琵琶”法就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所谓“反弹琵琶”,就是打破人们的传统看法,转换一下思维视角,从事物的反面作文章,“反其道而行之”、“反其意而思之”,亦叫作“反思”或“逆向思维”,运用此法会使你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一、由正到反一个事物,它的存在具有多面性,既有它的正面,也有它的反面,还有它的侧面,许多时候,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总是单一的、定向的。反复思考某一问题时往往会陷…  相似文献   

4.
“飞棍”是一种新发现的不明飞行物,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目击证人,不过大家都不是亲眼看到,而是通过照相机或者摄像机才能拍到。传说中的“飞棍”圆柱型的身体周围有薄膜状的飞翅,160公里的超自然时速,人眼却又看不到。而且据说它还无处不在,雷达也无法探测。那么它到底是什么?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揭开了“飞棍”神秘的面纱。[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家公司日前研制出一种水上代步工具——“水上跳跃者”,它可以使你在蹦蹦跳跳之间在水面上往来穿梭、行走自如。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极有可能在今夏成为众人纷纷抢购的“大玩具”。  相似文献   

6.
宇宙中的一切,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基本假设之上的,并由此推论出:光速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根据这一原理,现代物理学公认,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笔者则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质存在的标志之一、是物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光子也是一种物质,它具有动能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有鉴于上,试问:既然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那么又何以能谈它的动能?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热光源发出的光,其频率…  相似文献   

7.
有和无,是相对而言,有“有”才有“无”,有“无”才有“有”,二者相辅相成。如,有“有氟冰箱”,也有“无氟冰箱”;有“用电的冰箱”,也有“无电的冰箱”等等。本文所说的,在“无”字上作文章,就是相对“有”而言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带“无”字的产品亟待开发。如,人们穿的袜子,虽然品种繁多,但都存在着穿后有脚臭味的问题。人们盼望将“有臭袜”变成“无臭袜”,穿着舒服,又无异味。再如,现在有寺庙的旅游景点,有人烧香拜佛,烟雾弥漫,污染环境。人们希望将“有烟香”变成“无烟香”,让它既能满…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02年第4期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历经坎坷终成道》。就在此间,我的又一项专利技术———一种全景特写近摄附件研制成功,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纯属偶然,是在一次摆弄相机时不经意间发明的,我称它是一项“捡”来的专利。但就是这“捡”来的专利,却可以说是摄影史上关于近摄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将影响整个摄影界,意义重大。众所周知,拍摄小件物品必须使用一种近摄附件并靠近物体拍摄。目前常用的近摄附件有近摄镜、近摄接圈、近摄皮腔等。在使用这些近摄附件时,景深很浅,拍时需仔细对焦,而且只…  相似文献   

9.
在得到了土星及其光环蔚为奇观的特写之后,“卡西尼号”太空船将注意力转移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凭借成像雷达,太空船透过“土卫六”上烟雾缭绕的浓密橙色大气,探测到它的基本组成是氮和至少十余种微量有机化合物,它们至少延伸到土卫六表面之上数百公里。2004年12月26日,“卡西尼号”在距离土卫六表面1200公里处拍摄到至今为止最接近土卫六的图像,当时飞船在时速每小时21800公里的情况下获得了这颗卫星表面小于300米的细节特征。  相似文献   

10.
所谓“搅和”,指工业生产中将两种以上的不同原料混合在一起,使之糅和在一起或使之溶化成一种新物品的现象,本文所指是将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法、要领吸纳在一起,使之变为已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要领。试看几例“搅和”经营生财术。据报道,我国市场上被卫生部批准为保健白酒的产品,是天津某厂开发的新产品--绞股兰白酒。将绞股兰与白酒“搅和”在一起,便出了奇、出了新,将酒多伤身与健康长寿“搅和”在一种商品上并达成对立概念的统一,不仅可以得到卫生部的唯一认可,也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日本的各种新式录音机大都有是“搅和…  相似文献   

11.
物理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或者说名副其实的物理课,我认为起码应有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12.
加一加大有学问我们知道,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运算。凡是合格的小学生,只要认真仔细,即使数字很大,也能算出正确的答案。这里所讲的并非数学上的加法,而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独特“加法”,即思维上的巧妙组合。从表面上看,加一加的思维似乎很单一,没有多大奥秘。但这无疑是一种创造,因为它能够发明出具有附加价值的新产品。请看———几十年前,一个美国工人体会到,用铅笔写字如果出了错误,要将其擦掉非常麻烦,要么没有买到橡皮擦,要么不知橡皮擦放在什么地方找不到。一天,他突然产生了这样的奇想:把橡皮擦和铅笔…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2006,(6):9-9
科学家在原子水平构建某种结构,过去一直需要隧道显微镜,它的探头可以逐一粘连原子。法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具有类似“吸尘器”功能的分子,把原子吸附、运输并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蒙古国茫茫戈壁沙漠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此外,这些巨大的虫子还可从眼睛中放射出一股强电流,让数米之外的人或动物顷刻毙命,然后,将猎物慢慢地吞噬……大家把它称为“死亡之虫”。为了揭开这一千古秘密,2006年初,一支装备精良的美国科考探险队进入了这里。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死亡之虫”的秘密是否会被最终揭开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38会使“轻功”的猫猫从高楼上跌落下来能安然无恙,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曾有科学家将132只猫分别从6米至100米的高度摔下,落在水泥地面上。其中只有20只有轻度的骨折外,其余90%的猫均丝毫无损,而且跌落高度愈高,猫受伤的数量及严重程度就愈小。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用高速摄像机将猫摔下的过程拍摄下来,经过仔细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猫有着天赋的爬树本领,这使猫祖先内耳的前庭系统发育的非常完善,它能“测量”加速情况,调整身体的姿势,以控制平衡。如果将猫的四肢向上平摔下去,它能在一瞬间以惊人的协调动作翻…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实行"开放存取"模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勇 《现代情报》2006,26(12):2-4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史流模式,它的出现对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将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实行“开放存取”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OA模式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狗急跳墙”这一成语,是指狗在危急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冒险。“狗急”为何能“跳墙”呢?原来,动物体细胞内贮存着一种叫三磷酸腺甙(简称ATP)的高能化合物,它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平时它除了用一部分维持体温和日常  相似文献   

18.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应为主体的事实,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个性化”教学法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一、“个性化”教学法的内涵所谓“个性化”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的个体差异而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基本原则是教师面对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化”教学参与性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  相似文献   

19.
教师“转会”制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探索管理教师流动问题时,推出的一种教师管理新举措,它是以引入市场力量来管理教师队伍的一种尝试。它的产生以社会分层流动为动因;以弱势补偿机制为伦理支持;以教师聘任制为保障;以政府宏观调空为导向。在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还要更加对其理性诉求,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去年9月份,美国70多位太空科学家和各界高级工程师聚会讨论如何制造一种“太空电梯”。根据设想,这种电梯建成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它自由地来往于天上人间。据悉,“太空电梯”的原理并不复杂:一根10万公里长的高强度的纳米电缆,一端固定于地球赤道附近的一座海上平台上,另一端连在一个与地球同步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