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毅 《编辑之友》2016,(6):104-107
依托于民初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与通俗小说市场的繁荣,一种新型阅读文化被培养起来,并对通俗小说的刊发与出版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大众的阅读偏好、需求、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俗小说的刊发形式与小说市场的生态;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对通俗小说实行的奖禁制度,作为官方阅读引导与规约了通俗小说的出版;以报馆或杂志编辑为主体的“第三方阅读”,通过全新的阅读样态推介通俗小说,促成了小说与杂志的畅销.  相似文献   

2.
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的汉川善书是源自唐代"俗讲"、明清"宝卷",兼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于一体的民间说唱文艺。中国宝卷在清代城乡曾盛极一时,辛亥革命后即迅速走向消亡。而在湖北汉川一带由于当地艺人的坚持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善书这种饱含深厚文化传统的说唱艺术,既保持它原有特色,又在内容与表演形式上予以改进,从而在当地城乡文化生活中至今仍保持着活跃态势,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上海“天一”时期拍摄的早期“稗史片”,奠定了邵氏影片的基本风格,引领了我国第一次古装片风潮,也开启了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之路.邵氏早期“稗史片”的出现是电影艺术与我国传统俗文学交融的结果.在艺术形式上,是对通俗文艺样式的延续与发展;在题材选择上,承继宋元“说话”以来通俗小说的常见类型;在审美旨趣上,继续宋元“说话”以来俗文学以俗为美的风格,集中体现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4.
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的7部9种粤板宝卷及其刊行书坊,这些宝卷未见前人著录,由文在兹、文魁阁等善书坊刊行,作为善书使用,反映了宝卷在粤地的流传面貌,体现了粤地善书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艺术载体,通俗艺术的发展从传统通俗小说到当代的电视剧作品,不可避免肩负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以及思想教育使命。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政权更替、王朝易位,社会所尊崇的伦理规范、道德指向总是绵延相传、历久弥新。传统通俗小说的劝诫功能和道德传承价值从明末开始得到加倍的重视,叙事中伦理化的成份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至民国时期民间劝善方式之传承关系:从宣讲圣谕、宣讲拾遗到说善书的演变。善书与圣谕、官箴、家训、蒙学等劝戒教化文献,在明清时代社会广为流传。清代善书的传播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的特色。不单是用文字,还有绘图、采集果报案例与说唱。劝化不限于城镇或宣讲所等固定地点,还有流动的"讲善书人",在民间寓教于乐。因此善书不仅有阅读、传抄用的案头本,清中叶以来还有供说唱用的宣讲本。清末民初湖北、四川等地区的说善书,即由清代的宣讲圣谕衍变而来。现今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善书只限于文本流传,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地方艺人不断地改良和创新的努力,此讲唱结合的曲艺在湖北汉川,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得以传承下来。而汉川善书,于2006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善书宣讲本等文献入手,对近代民间劝善方式进行研究,使善书丰厚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保存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广东清末木刻本通俗小说《煲老鸭》是笔者在旧货铺偶然发现的。此小说是最早的以广州方言写成的通俗小说之一,广味十足,书前附有版画十幅,此小说未载于国内外相关书目,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未收藏。《煲老鸭》一书对于了解晚清通俗小说的发展、广州的民间出版、版画艺术,社会风尚,乃至文学地缘特征的形成,皆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变迁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8,30(1):128-130
东汉至宋元,古代目录著作中小说类目的形式与内容一直沿袭<汉书·艺文志>,无所更替.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著录形式开始打破四部成规,甚至直接把小说从子部析出,转而著录于史部或其他类目;著录内容也开始全面突破,除文言小说外,话本小说及章回演义小说等通俗小说皆有较多著录.分析了这种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写微型小说的赏析文章并不容易,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就更难.评论长篇小说,可以分析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几乎销声匿迹,现在国外的许多长篇小说,译成中文也不过薄薄的一小册.代之而起的是篇幅短小的通俗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微型小说的特点在于  相似文献   

10.
汪家熔 《出版科学》2007,15(4):79-84
"善书"是伦理学说的通俗化,其中心是使人们知道天规定自己的处境,而不与争辩.本文着重叙述明、清两代善书的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