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利用情感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老师应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心理沟通,以情育情;其次,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行育情;再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来源于老师的指引熏陶,以导育情;最后,思想品德的教育始终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育情.  相似文献   

2.
<正>在初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喜爱音乐并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审美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牛津小学英语《Ilike...》一课,执教者陈老师的课堂充实饱满,节奏把握恰当,气氛活泼热烈。整堂课中,我觉得有这样两个片断令我振奋,是整堂课的两个亮点。片断一:在讲puzzle这个单词时,陈老师拿出了实物拼图,拼图被拆分成好几块放在黑板上呈现,再由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暑假新西兰自驾游,南半球正是冬季。在新西兰南岛库克山停留时,发现一所学校就在酒店后边,一个只有一二百平方米,木板房结构的很小的学校,我们想不出小小的库克山村那几户人家,竟然拥有一所学校!能有多少孩子上这个学校呢?我们两位来自中国的音乐老师好奇地向学校走去。新西兰小镇上的学校大多数没有围栏,而且接受外人参观。我们找到一个工人,他马上把我  相似文献   

5.
教育活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必然有情感的存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必然具有一种关于教育的情感。教育情感应该是一种基于普遍人类情感而又高于这种情感,针对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对于教育活动相关者的爱与关切之情,它的本质是爱的体验,包括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感以及教育理性三个部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形成这种情感,教师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以理性的方式把自己对于学生的爱以及对于教育事业的爱贯穿和统一起来,简言之就是要用理性的爱把普遍的情感转化为职业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张艺琼 《课外阅读》2011,(5):113-113
对于老师来说,最希望的事莫过于任教的班上全都是优秀学生。那样,不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省心又省力了。的确,优秀的学生不光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表现一般都很乖,遵纪守规,还很听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问题日益变得重要,学校教育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一门学科和每一位任课教师理应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这与《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契合的。育人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凭着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怎样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渗入音乐教学之中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让小学生在学习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陶冶  相似文献   

8.
正兴国安邦,教育为本。学校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和实施者,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指德育。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中,把德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有人说,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把好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这一关。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去欣赏一幅好画,一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融入艺术家的思想和为人,让学生在鉴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正校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资助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助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气力啊,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华德·柯申鲍姆,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价值澄清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价值澄清是当时美国价值观教育最普遍、最流行的方法。价值澄清否定灌输,主张通过讨论与活动帮助年轻人选择、确立他们的价值观。但当价值澄清在20世纪80年代遭到广泛批评并沉寂下去时,霍华德又成为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竭力表明反对价值澄清)的积极参与者。本文作者详尽阐述了自己所以成为价值澄清运动领导者的背景,以及如何转变为品格教育积极参与者的思想变化过程。如果要给这个转变过程一个具体时间段的话,那是七年。作者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味由运用价值澄清对国家存亡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一在以色列遇到的问题所带来的冲击,体会自己教育女儿的过程,以及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勇敢地揭示出价值澄清理论本身的缺陷,并且意识到所有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品格的好方法都应该受到欢迎。这一缓慢的学习和转变过程,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懈的学术追求。在今天,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的学术界应该学习和倡导的。所以,尽管文章有些长,但我们依然坚持全文刊载,相信读者朋友们在静下心来慢慢研读后,会与我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2.
从权力概念发展到权利概念,标志着由国家权力到公民权力的回归。主权在民原则为公共教育体制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实现受教育权利的高扬,其充分实现需要公民权力、教育福利、全社会参与以及公共性四个方面的保障,这四个方面诠释了受教育权利的内涵,同时也是公共教育体制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实中的教育存在着“异化”现象 ,工具化异化是其主要表现。教育应摆脱社会和个人过多的功利性制约 ,向人性化复归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促进社会发展还是改善个人生活中,教育都发挥着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一种对教育相关价值的追求.当前教育在教育目的、实践过程和评价标准上一定程度背离了教育本身,背离了人本身的发展.要纠正这种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的现实存在,我们就要找寻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教育本身价值取向,使人的意义自由地、充分地自我生成,只有以教育本身价值取向为主体,才能引领教育相关价值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选拔性教育到选择性教育:英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开始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择校政策,试图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原则下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主张"有差异的平等",承认所有学生具有不同的天赋并且使每个人达到优秀和成功,在提出多样性学校选择范围的同时,提出所有学校取得成功的政策目标,强调好学校必须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本地区其他学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企业界合作,改造薄弱学校,推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一政策在取得效率与公平方面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产教关系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产教结合至今,高职教育的产教关系在政策层面经历了“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过渡,价值上体现出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理念上体现出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的转变,发展路径体现出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的转变,合作模式体现出资源合作向知识产品合作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未成熟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对待未成熟儿童的观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以成人标准独断改造儿童的不当教育做法,杜威从积极的角度对儿童的未成熟性做出阐释与表达.在杜威看来,未成熟预示一种正向的力量,是实现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依赖与可塑性助力于个体获得生长所需的社会能力.基于...  相似文献   

18.
从情感与认知心理学角度观察,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调节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导致认知的优化,推进认知的深化,促进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共同体,存在着情感交流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关爱的需要。如果能够在教育活动中满足这种需要,必将会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研究中发现,我们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在学业或是心智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学校坚持"让师生在关爱中成长"的育人理念,从"心"出发,以情优教,努力寻找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正能量,是实现教育增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存在过多强调培养"知识人"的倾向,对获取具体知识及在学科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基础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目的,失却了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着眼点,社会公众、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自身都应秉承培养"素质人"的价值追求,以实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基础并促进其综合素质成长发展的责任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要构建农村学生美好的教育生活,需要致力于农村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农村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是指遵从外在价值、实现外在目的、完全受农村外部文化环境主导的农村教育发展,而内涵式发展是指遵从内在价值、实现内在目的、考虑农村内部文化环境特殊性的农村教育发展。以此为判断标准,我国农村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外延式发展状态。要解决外延式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亟需推进农村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价值变革。在内涵式发展理论指导下,农村教育内外部各组织部门和相关者要积极转变治理方式,着重以农村学生为本,主动走向文化觉醒,在协调配合下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