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着经济排斥情况。经济排斥将会导致流动儿童处于贫困处境。产生边缘化的社会心态。关心流动儿童,保护流动儿童,使他们免受经济排斥,使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协调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我国贫困性别差异显著,贫困妇女存在经济、信息、能力和权利等相对剥夺现象,引发妇女相对贫困,阻碍我国反贫困工作与社会发展.在厘清相对剥夺和相对贫困内涵和关系基础上,建立妇女相对贫困评价指标,进而分析相对剥夺对贫困妇女影响,提出解决贫困妇女相对剥夺和相对贫困方略,即调整精准扶贫策略、保障贫困妇女非经济权益、重视与贫困妇女沟...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等一系列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些贫困大学生便产生了诸多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分析入手,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践经验研究总结出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贫困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的城市贫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贫困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本文的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03年"城市贫困课题组"在抚顺、合肥、重庆开展的城市贫困与儿童救助的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和概括了贫困家庭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探讨城市贫困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城市贫困与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尝试针对构建城市贫困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着手,分析了城市贫困群体致贫的个人因素,指出了该群体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以此提出了加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几点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新贫困群体也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阶层。他们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自身面临很多困境,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应对城市的新贫困问题,帮助其逐渐脱离贫困状况,是我们值得思考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贫困和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测查了北京、天津、洛阳和南阳四个城市20多所学校的2670名5-8年级儿童,考察其物质资源、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歧视知觉及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物质资源指数、教育资源指数显著低于非贫困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贫困组;(2)贫困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非贫困组,而问题行为显著高于非贫困组.(3)在贫困与非贫困家庭中,歧视知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预测更大.结果说明,歧视知觉比贫困更值得关注,可以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作为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英国、美国虽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儿童贫困问题。本文对英美两国儿童贫困现状、贫困成因、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儿童贫困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如何帮助大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时候,在城市中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贫困居民群体,城市贫困这一社会问题逐步凸现。本文结合作者基层工作实际,分析了导致城市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和直接原因,反映了城市贫困目前的现状,并初步提出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解决城市贫困现象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我国新时代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往研究更关注客观贫困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忽略了儿童对贫困的主观认知与信念在贫困状态中所发挥的潜在作用。基于内隐理论的视角,贫困观是儿童与周围环境或他人互动中所构建出的一系列与贫困相关的朴素观念和认知模式。通过强调在应对贫困时个体主动性和主体性的重要价值,贫困观的研究为教育扶贫拓展出了新的思路。目前的研究中,儿童的贫困观主要聚焦在贫困推理(儿童对贫富状况的判别并据此对个体品质和行为做出的推断)与贫困归因(儿童对贫富差异原因的认识)两方面。贫困观的个体差异会对儿童在公平分配、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行为和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个体对贫困的看法是可塑的,通过一些间接途径改变儿童的贫困观,将有利于提升贫困儿童的行为表现。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拓展贫困观的内容框架,考察可能造成的其他影响,关注贫困观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群体差异性,最终为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而且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大学生贫困资本化问题,从而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贫困资本化的现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贫困资本化问题的有效策略,简单归纳了解决大学生贫困资本化问题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威 《职业技术》2010,(2):73-73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需要高校、社会、贫困生个人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成都地区某高校调查研究为例,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现状,并总结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困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弱势群体,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当引起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和养老需求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城市贫困老年群体学历较低、身体状况较差,他们所在的家庭供养能力较弱,并且制度缺失也是导致城市贫困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原因之一。要改变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缺失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醒芝 《考试周刊》2008,(8):201-202
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还有入学"绿色通道".通过这一体系,很多贫困大学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诚然,贫困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如果一味地依靠家庭、依靠社会、依靠国家,甚至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将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贫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甘肃城市居民的贫困,从整体上看,除极少数绝对贫困外,大多数则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城市贫困群体的产生,既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微观个人因素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应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城市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解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