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敏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本文探讨了发生于人类生成过程中的“潜语言”现象,对于它的表达方式、符号功能、信息特证、意象机理,从生理、心理和猿人的工具活动之相关性上作出自己的阐释,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潜语言”在猿到人的转化中向“准语言”演进的内在动力与逻辑。 相似文献
2.
3.
在现代符号学领域,索绪尔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以追溯符号学的过去,展望其未来,加深对语言符号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的思维活动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框架,而且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来讨论思维的基本问题。认识的基本工具是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全部人类认识是符号标记式的,是语言符号、抽象符号与形象符号及客观世界的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思维活动是对上述全部要素进行整合的活动。所以,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是思维科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6.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中性的(neutral),英语本身同样也不是性别歧视性的。许多词语之所以带上歧视色彩,是英语化赋予的,本主要讨论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原因和现象并对女权运动后性别语言的趋势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杨春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4-30
现象学的目标是,如何使世界的本质直接显现。语言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造的,意识也被符号所支配。因此,在现实领域,世界作为对象并不能直接呈现,它必须经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要实现现象学的直观,要求语言符号必须具备这样几种特性:第一,它应该具有意象性,如此才能破除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存在作为现象呈现。第二,它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如此才能使我与世界同一,实现本质直观。第三,它应该具有超越性,从而能够显现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质。具备了以上三种特性的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了现象性。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只能是审美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8.
崔艳霞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1):28-29
虽然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语言的各种功能也日臻完善,但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作为语言交往的辅助方式,仍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不足的补充,而且有时比语言符号更简单,更生动,所传递的信息更真实。 相似文献
9.
王景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91-93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的讨论,语言学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的研究涉及到语言符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语言学界对任意性问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但我们都不能完全否定或肯定这些观点。本文试图对此问题提出自己对任意性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黄晓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55-56
语言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有关僵化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这个崭新的视角探索了僵化现象的成因和防止其产生的措施,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虚拟、仿真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解决目前外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改变传统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化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童芳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3,(6):132-135
中外学者对于语言有不同的定义:一方面从劳动的视角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把语言定义为夏品和夏符的矛盾统一体;另一方面从功能的角度揭示了语言和货币的内在联系,把语言比作"精神的货币"。事实上,语言的本质完全可以为我们所认识和把握。追根溯源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语言的本质可以从研究语言的起源入手。 相似文献
14.
孙海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67-70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论角度看,艺术追求的主要是审美客体的象征性,因此,艺术真实是审美主体的评价态度和审美客体象征性的统一,主体的评价在这一统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18.
语言、实在与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海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2):116-120
科学知识社会学要求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并对科学知识的本性做出社会学的说明。社会学的经验性质使得它对科学知识的考察只能表现为对科学实践的考察,但得到的结论却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在理性主义观点看来这是无法接受的。布鲁尔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的发挥,揭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语言之维,展示了研究科学实践与对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19.
20.
陈吉猛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8,(5):36-41
文学语言在刺激人的头脑时,会导致一个虚拟的文学形象世界在意识中建立,从而将自己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区别,开来。文学语言的这种独特功能与它的能指结构和意义所指结构、以及两者结合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体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