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从简单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并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种群和群落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知识点,相关的高考试题在各地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这部分的常考考点有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数学模型,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等.下面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7,(10):57-58
<正>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阐述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数学模型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教学过程2.1复习导入复习:种群具有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引言:研究种群数量的特征主要是为研究种群数  相似文献   

5.
洪永清 《生物学教学》2011,36(11):36-38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通过一系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学习种群的核心内容,重点是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含义和变化规律,并借此学习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本节教学涉及数学知识,同时不同环境下的种群增长各具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很难准确深入理解曲线变化规律和原因。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7.
丁浩 《生物学教学》2022,(11):56-58
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而且错时培养可以缩短课堂占时,提高实验开出率。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示“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规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加深对增长率、增长速率以及环境容纳量等概念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孝娟 《成才之路》2013,(20):66-66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打基础的,但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  相似文献   

9.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情境教学的策略,以长江江豚的濒危和保护为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在大情境下探究江豚濒危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发掘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对如何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初步探讨,并通过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生物学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以朱鹮的种群数量分析为主线,创设真实课堂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理解其他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促成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15.
1 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酵母菌是一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个体较大,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稳定等,“J”型曲线与“S”型曲线是两种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由于资源空间的有限,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相似文献   

16.
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其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绘图软件、坐标纸手绘等多种模式,让学生体验酵母菌数量变化模型构建的过程,使数学模型构建与生物学相联系,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应用微分方程的解法和理论的日臻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用该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介绍了利用常微分方程理论建立生物种群数量模型、腐败分子人数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8.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创新计数方法和构建数学模型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从赤松毛虫滞育这一生物学特征出发,探讨赤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与滞育的关系和防治赤松毛虫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20.
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既是我国面临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也承载了种群的数量特征、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探究太湖蓝细菌和藻类生长的磷营养盐阈值,探讨太湖水华的现状和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形成种群概念体系,发展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