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消歇,表现情理合一思想意蕴的传奇作品蔚然兴起.包含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倡导情欲达于天理,认为情在理中,理包含情,是较明中叶以来鼓吹以情反理思想的传奇创作的退化.最能反映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家首推李渔,其剧作<慎鸾交>、<巧团圆>包含了情理合一的思想意蕴.此种思想意蕴的出现是文学教化论影响的结果;是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产物;是正统文人救世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女性在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婚姻时表现出大胆、果敢的强势倾向:男性在婚姻爱情问题态度上体现出怯弱、优柔寡断的弱势状态.两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阴盛阳衰"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四大爱情剧入手.具体分析女强男弱的格局,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消歇,表现情理合一思想意蕴的传奇作品蔚然兴起。包含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倡导情欲达于天理,认为情在理中,理包含情,是较明中叶以来鼓吹以情反理思想的传奇创作的退化。最能反映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家首推李渔,其剧作《慎鸾交》、《巧团圆》包含了情理合一的思想意蕴。此种思想意蕴的出现是文学教化论影响的结果;是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产物;是正统文人救世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联系元代社会实际分别从理想的叛逆精神、现实的羁绊力量、完美的人格歌颂、封建的劣性暗嘲等方面对“四大爱情剧”的男女主人公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形象塑造中现实的理想化与理想的现实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元杂剧爱情剧中,贯穿着元代文人士子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他们将在现实中屡求不得的人生理想借助剧作中失意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相敬相知来实现。作家的人生价值理想也自然寄寓在这种知己情结之中,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玉壶春》便可作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旧式婚姻不能归结于鲁迅母亲的“盲目”,是旧时代馈赠给鲁迅的一枚苦果;鲁迅对于婚姻、爱情的思考并非抚摸自己的伤口,而是一个反封建战士的时代思考;鲁迅的新式爱情也不是纯然的个人选择,是反封建的时代斗争绽出的爱情之花。鲁迅的婚姻和爱情都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我的左手大拇指上长了个小肉点,起初没在意。这几天.手上的小肉点竟然变成一个衬衣钮扣那么大的肉瘤。因为手指问多出的这么一小块东西让我觉得别扭,看电视的时候总会用手去抓,有一天终于弄得鲜血淋漓不可收拾。老公看见了,一掌打过来,一边拿“邦迪”给我包扎一边怒斥我:“一天到晚抓来抓去,总有一天会弄出癌变来。不是让你去医院看的D-571”  相似文献   

9.
杜甫以其崇高人格魅力享有"诗圣"美称,其作品更是因为具有史实价值而被称为"诗史"。本文将运用丹纳文艺理论中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来探讨杜甫其人其作何以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国爱情剧的模式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电视剧主要以爱情剧为主。本文主要从绝症模式、灰姑娘模式、多角恋爱模式、重义轻利模式这四种模式入手来论述韩国爱情剧的创作,以此来把握电视流行文化脉搏。  相似文献   

11.
爱情与婚姻     
苏岑 《学习之友》2013,(1):53-53
一知名教授下基层调研,问一老农:“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是什么?”老农随口就答:“其实很简单: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想和她睡,这就是爱情;您今天和她睡了,明天还得和她睡,这就是婚姻。”  相似文献   

12.
隐喻既是人类共有的认知活动,又植根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要正确理解概念隐喻,既要考虑到隐喻生成的普遍性,又要兼顾其中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烙印,充分考查其在不同语言中的特征和差异。本文以爱情婚姻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感经历为例,分析英汉语中关于婚姻爱情隐喻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进而解释英汉语中同一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和异质性以及成因。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看做是一场悲剧,其实,贾林二人的爱情婚姻仅仅是具备了成为悲剧的必要条件:贾宝玉林黛玉的确是互相爱恋着,但这并不是具备一场悲剧的全部要素。除此以外,作为未来豪门大家的女主人,她应该得到上下众人的祝福。而林黛玉的性格却使之恰恰相反,在周围众人眼中,林黛玉最终没成为少奶奶恐怕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创作中,涉及女性婚姻爱情的作品数量众多。琦君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敏感表现了旧式婚恋中女性命运的不幸。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品相比,琦君的表述较为宽容、淡定,以理性节制情感,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风格。这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性是人的自然需要,但性的满足在人类社会却是有规定的。婚姻是对人类的性行为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它成为有规律地过性生活的最好方式。性而且与爱联系在一起,两性的身体结合和精神结合达到完美的统一,夫妻的性欢娱升华为彼此强烈的倾慕和吸引,升华为高尚的爱情,由此形成性行为的新的道德标准,性、爱情与婚姻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林勇 《宁夏教育》2004,(9):39-40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涉及爱情婚姻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有这样的担心:对于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中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和他们“谈情说爱”.是否对早恋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正确进行这些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后被人们尊为《诗经》,其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写男女爱情的诗尤有韵味和价值,从爱情诗中我们能够发现《诗经》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以及一些有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9.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