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它对同义复合词的研究有极高的利用价值。通过《尔雅》辨明同义复合词语素的字异形情况;探求同义复合词语素在什么义项层次上构成同义关系;探询同义复合词的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单音同义词向同义复合词转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尔雅》总计37个二义同条。以“一个意义”为聚合标准的同义词观判断,训词的词义来源丰富,分别训释对应的被训词,构成多种同义相训的关系,具有同义多组性。以科学方法对二义同条进行分析,才可达诂,准确类聚同义词。二义同条同义多组性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及编排体例造成的。它是《尔雅》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尔雅》以同义为训的方式显示其同义词典的性质。它们以一个相同的意义为标准。词源义被划分到同义为训词义的范围内,将会给其同义词标准造成混乱。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词源义与同义为训词义的关系,并提出了实践的具体方法,以求为《尔雅》同义词典性质的判断排除错误的认识,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同义词连用现象普遍。连用的同义词词类丰富,不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连用,也有连词、代词、副词等虚词的连用。连用的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词义范围、词义轻重、方俗习惯、语用环境等诸多方面。在汉语双音化的进程中,这些连用的同义词有一部分进一步融合凝固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绝大部分变成了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其余的则被新兴的双音词所取代。可以说,同义词连用是汉语在双音化历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对《说文》同训词中的一类——文化同训词进行具体分析,把这类同训词分为了类义词、一物异名和一般文化同训词,重点分析其负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现代汉语同义词中大量存在,语文工具书应当怎样去解释这类同义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解释和被解释关系的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注释方式进行了封闭式研究,探讨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释义的原则,并提出编纂专门词典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成“单音节同义词 同一语素”非同义复合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单音节同义词作为语素分别与不同义项的同一语素组合,使得它们无法形成同义关系;二、由于词义的发展演变,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原本有同义关系的词丧失了同义关系;三、复合词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使得它们的意义相差很远,不能形成同义关系。其中第二个原因产生的非同义词最多。  相似文献   

9.
构成"单音节同义词+同一语素"非同义复合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单音节同义词作为语素分别与不同义项的同一语素组合,使得它们无法形成同义关系;二、由于词义的发展演变,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原本有同义关系的词丧失了同义关系;三、复合词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使得它们的意义相差很远,不能形成同义关系.其中第二个原因产生的非同义词最多.  相似文献   

10.
一单音节同义词复用及其识别几个词意义相同,用在一起,作句子的同一成份。就是同义词复用。它属于联合词组,不包括由几个同义词素合成的词。这与训诂学家传统的所谓“复语”“连文”(两者有时指词)有别。《诗经》中国义词复用,从音节上区分,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双音词和单音词同义复用。如《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济济”与“多”义同。《唐风·绸缪》“绸缪束薪”,“绸缪”与“束”同意。第二种是两个双音词同义复用。《周南·关雎》“辗转反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时,有这样一段话:“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见该书77页)。这里所说的“同义词临时组合”或“两个同义词的并列”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我们管它叫做“同义连语”。了解和分析同义连  相似文献   

12.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在语义上相近或相似,但在表意功能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以“愉快”、“背叛”为例,通过对语素“快”、“背”历时的语素义发展情况和共时的语素构词能力分析,发现由于在同一汉字下记录多个语素,同形语素的表意受到同形单音词的影响,在双音词的表意功能不显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对《说文》中的同训词的关系进行语义分析,认为一组同训词就是一个语义系统,并且维系这个系统的纽带正是它们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各个义位正是在共同语义特征的支配下分化与派生的。作这样分析,可以从《说文》中得出一组一组的词义互相关联图,再通过训诂材料证明,就能窥先秦词义系统的轮廓,为语义学的发展作一点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用同一个训释词去解释若干个被训释词,我们称之为"同训"。据统计,《说文解字》中共出现448组同训词,其中同一部首下的同训现象更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提取"辵部"中"遭"、"逢"、"遘"三字,希望可以利用当代词源学理论和义素分析法来详细剖析这一组同训词,找出隐藏在同义外表下的不同义素特征,以明确区分词汇意义及词源意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探讨汉译佛经《六度集经》中两词同义连用的情况,从词义上将其中的同义词连用分为本义同本义连用、本义同引申义连用、引申义同引申义连用三类,并力图从词性分类、产生及结果等方面分析《六度集经》同义词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同义并列双音词中,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常常置前。《朱子语类》中,斧斤、寿考、路途、叫呼等词的前置语素都是在该语义场里占据上位的常用词,语义可接受度较高,而后置语素虽然也表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义,但没有前置语素的语义可接受度高,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越熟悉的语素越容易理解,人们通常习惯把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置于前,语义可接受度相对较低的语素置于后。这是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也是在语言事实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傅鹏 《语文天地》2008,(10):18-18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类词我们称之为偏义复词。如:"今有一人入园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不同意唐建《修辞同义词探略》(发表于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的观点。认为将“修辞形式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称作“修辞同义词”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修辞同义词”应该是风格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孙悦 《文教资料》2010,(25):28-30
本文作者抽样调查了2009年7月7日的《联合报》和《自由时报》两份网络报纸,收集了两岸近200个同义异素词语进行研究,并将收集到的同义异形词语分为三类:同素异序词语、同序异素词语和异序异素词语,分析它们的词性、语素构成和语素的顺序。从词性来看,名词性词语与动词性词语占很大比例,形容词及其他所占比例较小;从词语结构来看,三类词语中同序异素词语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为异序异序词语,同素异序词语所占比例最少。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影响两岸同义异形词语差异的两个因素中语素影响较大,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紧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同义异素词语的数量将逐渐减少,词汇系统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20.
《段注》的同义词研究,代表了我国古代关于同义词研究的最高水平。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隐构了一个全新的《说文》同义词系统;创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训诂术语;总结、撷取了一大批同义词辨析。《段注》的同义词对当代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同义词既求其同又训其异的训诂方法,已成为今人辨析同义词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