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拍电视     
一天,春光明媚,桃花灿烂,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桃乡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山坡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观赏桃花的人。汽车的嗡嗡声,鸟儿的唧唧声,树叶儿的刷刷声,与赏花人的嘻笑声,合奏成了一首欢快的《桃乡乐》。今天,我们的心情特别愉快,就像放飞的小鸟。因为,四川电视台天府娃娃舰队栏目组的叔叔阿姨,要带我们到成都雏鹰教育基地去,拍摄桃乡的孩子在桃花盛开时节的欢乐生活。下了第三节课,我们便出发了。首先,我们来到“协力耕耘”的拍摄地点,做好了拍摄的准备。拍摄开始了,一个同学把着犁,几个同学在前面拉,还真像牛拉犁耕地那么回事儿。但…  相似文献   

2.
《桃夭》篇的写法讲究。这首诗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探讨。《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是相关的,理所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4.
“桃”     
桃花红艳,桃味香甜。在民俗中,“桃”一直被视为平安、康乐的吉祥物,颇受民众欢迎。其象征之意有三:桃水,为五木之精,有辟邪扶正的功效。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花暗喻美色。《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桃实象征长寿,“仙桃”的故事出自《神异经》,民间年画中长寿翁手捧仙桃则更是人们所熟悉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桃花朵朵开     
花之情挑花从《诗经》深处妖俏而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向·桃天》,奏出了以桃喻人之先曲.自此桃花的艳丽、柔媚、多情便如影随形地与红粉佳人迤逦在中国文化路径上。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索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  相似文献   

7.
我是小诗人     
2005年9月16日星期五小雨语文课上,穆(mù)老师教我们学习第三课《夜宿山寺》,还让我们当了一回小诗人呢!她让我们把这首诗改一改,改成每句七个字、四个字,或者五个字。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纷(fēn)纷思考起来。有的同学把第一句改成了“百尺高楼”,有的同学把第二句改成了“星  相似文献   

8.
张清霞 《小学生》2009,(8):42-47
“地下交通站” 看了电视剧《地下交通站》,我不禁联想起了我们班的“地下交通站”。下面就来为大家播放我拍摄的调查镜头吧— 镜头一:接受任务 朱霞漫天,朝阳四射。六(4)班的同学正在奋笔疾书地做着这个单元的测试题,班里只有“沙沙”的写字声。讲台上,老师手捧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只是偶尔抬起头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搞小动作。  相似文献   

9.
桃源春色     
学过《桃花源记》 ,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十分神往。只是桃源在世外 ,人间何处寻 ?没想到 ,名叫“桃花源”的地方竟有好几个。在桃花盛开的时节 ,我们赶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这里虽是烟雨迷蒙 ,仍然游人如织。红树青山 ,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品味着园门上的一幅对联走进园中 ,一片桃树林灼灼其华 ,让人眼睛发亮。一树树盛开的桃花 ,有的粉红 ,有的雪白 ,争奇斗艳。蒙蒙烟雨中 ,桃花显得格外妖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有几株桃树上盛开着红、白两种桃花。当年陶渊明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眼福吧。“山鸟似犹啼往事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10.
“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形容艳丽盛开的桃花。源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有人由“桃”想到谐音的“逃”,  相似文献   

11.
游桃花源     
今天,唐老师带我们去游桃花源。走进大门,我看见一大片开满粉红色桃花的桃树林。阳春三月,曲曲折折的桃树枝上开满粉红色的桃花,它们在阳光中欢笑、摇摆,远远望去像一片红云。我们在桃花下追逐、嬉戏,尽情享受着春天的快乐。来到方竹亭,亭子后面有许多方竹。我想,竹子明明是圆的,怎么会变成方的?同伴陈天玉说:“不信,你可以去摸摸。”我伸手一摸,真是方的。我们继续走,传来潺潺流水声。一看,山上流下一条小溪,原来这就是有名的桃花溪啊!溪边的大青石,像能工巧匠雕凿过一样,光滑圆润,富有诗意。拾级而上,我们来到秦人古洞。我想里面会有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巫术性道具。前者已经成为某种文学意象,或在诗歌韵文中起比兴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民俗意象”,是一些文艺作品乃至一类文化现象的底蕴。前者在比喻意上取胜;后者则在象征意义上被广泛运用着。 我们先来略看一下文学史上“桃花”的形象。自《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的美丽诗篇诞生之…  相似文献   

13.
《成长》2006,(8):1-1
李宇春同学翻唱了台湾著名歌升陈升的《北京一夜》,“玉米”中很多人听出了“京腔味道,唱得不错”,还有人觉得“假声部分极好听”,并把这些感受强加给周围的路人甲乙丙丁。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展示课上,教师执教《狐狸与乌鸦》,时过半,师发问:同学们,我们来表演一下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说好。两个同学早已来到讲台前,一位不待教师说便“自觉”戴上狐狸的头饰,另一位当然选择了乌鸦。老师早已放好一把椅子,扮演乌鸦的同学一下跃上去站在椅子上,顺手把一块纸作的“肉”叼在嘴  相似文献   

15.
华君武有一幅名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么把盐洒在报纸上?”另一位正在看报的人说:“这篇文章淡而无味。”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报上的一些文章满口说教,味同嚼蜡。其实,这种淡而无味或味同嚼蜡的文章,在我们一些同学的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同学说:“西门豹是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先摸清楚底细,再处理事情。”有的同学说:“西门豹是个智勇双全的人,不露声色就把坏人处死,有勇有谋。”还有同学说:“西门豹是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哦!”这时有个同学犹豫着说:“我觉得西门豹这叫做草菅人命!”  相似文献   

17.
桃花     
<正>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娇艳美丽,花落时彩英缤纷,落花后结出的桃子香甜多汁,怎能不让人喜爱!桃花开在初春,古人常常用桃花比喻年轻美丽的女子,《诗经》中的《桃夭》一诗就是以桃花起兴,庆贺女子出嫁。桃花粉嫩娇俏,有些人因此觉得桃花轻浮,但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桃花与世无争,明朝的唐寅更是以桃花仙人自居,以示自己淡泊名利,不愿追逐世俗富贵的志向,令桃花别有一股仙气。  相似文献   

18.
幽默老师     
习作要求《:争画》中,作者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写得很生动。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如,有爱心的人,豪爽的人,谦和的人,急躁的人,粗心的人。写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老师,我一说出来,班上的同学大概都会笑得直喊肚子疼了吧。对,他就是我们班的科学老师——王老师。他瘦瘦高高的,眉毛高低不齐,一看就知道浑身都充满着幽默细胞,那天,我们刚刚走进这个新教室,他就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回头还不忘轻声地说上一句:“现在连门都造反了。”我们都被逗乐了。他的自我介绍开始了。他先在黑板…  相似文献   

19.
“粗糙”之美 教学《槐乡五月》时,一位学生朗读时把“坡坡岗岗”读成“披披岗岗”,教师迅速拿起粉笔,三下五除二,在黑板上勾勒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又用粉笔涂上“槐花”,边“涂”边自言自语:“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不喜三月桃花艳,但爱五月遮天槐。”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0,(4):71-71
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五中八(5)班我和同学石吴妮在班里将《小读者》向同学大力宣传,第一天只有10个人向我借阅。第二天我们刚把《小读者》拿出来,同学们就立刻蜂拥而上。将《小读者》一抢而空,可怜我俩被挤到了桌子底下。下午我们又拿了24本《小读者》,仍是“供不应求”,忙得我俩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