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生态学的理论被引入教育研究,从而产生了“教育生态学”,此后,它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深入和拓展。所谓教育生态学一般定义,是依据生态学,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的原理和机制,研究各种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之一,就是把生态意识整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促使课堂与社会以及课堂内部的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2.
把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教学中,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其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人文教学生态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以生态学的角度,对构建生态课堂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和关键,其组成中含有生命成分,赋予生态系统以生命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课堂与生态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正是力求使其达到一种鲜活的、富有生命色彩的形态。而以往的课堂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被忽视的课堂生态如果从生态观的角度衡量,当今课堂存在的疾患足以令人警醒,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恐怕亦不为过。[1]主要表现如下:1.明显固化的知识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课堂上…  相似文献   

4.
生态平衡是英国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它包括个体生态平衡、群体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平衡是在一定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适应与协调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运用生态学思想审视课堂,寻找课堂的不和谐与不平衡因素,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和调节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与动态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最怕进入误区,一种脱离实事求是精神的误区。作为历史教研员,笔者听过太多的历史课。相比较而言,笔者最不愿意听的是所谓的“公开课”,最愿意听的是在没有刻意雕凿的情况下随机执教的“推门课”。“公开课”太完美了,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其实,作为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的历史课,追求完美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课堂生态观的观点,并对课堂生态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进行分析,指出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后现代主义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教育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  相似文献   

9.
课堂生态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立体建构,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双方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够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否以一种生态化的模式进行,是否意识到教学的“节点”不仅在学科知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联接,而且在个体整个综合素质发展中都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对课堂的审视就不能仅仅从教师或者学生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着眼于未来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生态平衡是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目前高中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即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人类精神平衡的永恒崇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审美追求规约了薇拉.凯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关怀,表达了她对物质至上的社会潮流的厌恶和回归传统拓荒者精神的向往。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正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思想。作品围绕着福瑞斯特上尉家的沼泽地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展开叙述,反映了美国西部拓荒一代没落的精神生态,进而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态。小说自始至终贯穿了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注,这种独特的生态视野使作品在时空的隧道中闪烁出绚丽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森 《教育研究》2005,26(10):55-60,79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对构建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经过筛选的虚假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发挥着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四个方面分析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所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并积极思考且提出优化课堂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期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试图运用该学科的相关理论来指导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建构,最终达到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享受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尝试构建符合外语学习者个体能力发展的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课堂,并选取某本科大学文科一年级学生进行历时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定性定量数据分析表明,生态化大学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改变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看法,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The essence of ecology is life and its diversity, integrity, openness and coexistence. When one contemplates and analyzes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classroom should contain open-ended and multiple goals instead of a single and pre-set goal; classroom is more flexible, allowing great diversity instead of being narrow-minded, identical and in sole possession. Classroom is characterized by equality, harmony and vigor, instead of being under hegemony, control and being mind-suffocated; it is a place where students as principal parts exchange their minds instead of being a fearful “modern spiritual hell”; classroom is a stage where the vigor of students is stimulated, their nature is started and their colorful self is presented, instead of a knowledge-manufacturing place lacking in variety. Translated from Global Education, 2005:5  相似文献   

18.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对课堂文化本质的科学认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尝试在生态哲学的视域下探讨课堂文化的功能:濡化功能和涵化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希望能引起对课堂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成效显著。在新课改理念和生态化理念的指导下,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行为目标、课堂氛围、行为主体、主体行为、行为冲突以及行为评价等方面发生了生态化变革,对此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课堂是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从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口语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系统。目前,文化意识薄弱和教材中文化素材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口语课堂文化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生态口语课堂进行文化植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词汇学习的文化植入,地域差异意识的文化植入,多样的文化输入方式,促成平衡性生态口语课堂的形成,建立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语言习得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