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普小品文教什么?怎样教?先看定位,有两个任务:一是科普任务,了解科学常识,热爱科学;二是承担语文任务,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科普小品文要体现科普味,更要有语文味,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乐于探究。视角不同决定课堂的不同。《石头书》一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并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把这篇科普小品文上出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这节课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怎样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使科学小品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一是要在解读文本时,抓住精准的词句、精妙方法、精心的布局和真实的情感等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梳理概括、品词析句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文本的语言,体现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科普小品文,往往会被其中科学知识牵绊住,不慎就上成了科学课。过多关注文本内容,忽视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是科普小品文教学走进误区的主要原因。其实,优秀的科普小品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能吸引人,行文必定有其妙处。我尝试转变思路,关注文本语言,指向学生表达,着力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尹波 《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66-267
科学小品文是语文课的内容,而不是科学课,也不是常识课。在科普文章的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呢?笔者总结出:一、抓词朗读,关注情感体验;二、品味遣词,关注学法指导;三、探究说明语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四、精设语言训练,科学人文共鸣;五、延伸课文,拓展课外阅读。教学中,把最多的时间交给"语文",科普小品文才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如何实现科学知识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统一?结合文体特点以及中年级学段的语用目标,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取信息,形成认识,实现"说明文"的知识价值,又要涵泳词句,深度品悟,达成"文艺性"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语文",比较融合,迁移会文,尝试"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知行转化,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就能不失"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用语文的眼光解读科学小品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小品文是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科学小品文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语言形式与表达方法的和谐统一。很多教师误以为教学科学小品文的目的是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因此常常把科学小品文上成科学课或是常识课。教师以填鸭的方式讲科学知识,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还忽略了语文  相似文献   

8.
科普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将科普小品文选入教材,编辑的意图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兴趣;二是如课标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即引导学生品悟说明文生动而又准确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学本课堂模式下,教师要把科学小品文的自主阅读和知识探索的权利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单的引导下,反复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获取科学知识。教师要在立足文本和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启发、引导、捕捉和设计语言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问题点,"烹调"出学本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是科普说明文与散文的交叉综合文体。科学小品文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品味文本的同时,收获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教师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起来,以“科学为骨,文学为魂”,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感受科学的严谨与广博,在科学探索中理解文学的优美与丰富。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宇宙生命之谜》为例,探索科学小品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科普文题材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的任务。但是,由于科普性说明文本身的独特性,造就了科普文的趣味性相对较差,教学此类课文,我们通常容易犯两类错误:一是单纯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学得被动;二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普及,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味”。那么,面对这类课文,我们该怎么教呢?  相似文献   

12.
科普童话借助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介绍科学知识,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故事趣味的同时,普及科学知识。教师应以文体为抓手,依体而教,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教出科普童话“语文味”,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科普说明文篇幅短小,中心鲜明突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生动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选编科普说明类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将其上成单纯的科学知识课,应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科普类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了解文本价值,激发学习热情1.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  相似文献   

14.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部分适于小学生学习的科普文章,这是对小学生从小就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教好这部分课文,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科普文章的不同文体特点。科普文章常见的有科学幻想小说和科普说明文  相似文献   

15.
科普文题材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的任务。但是,由于科普性说明文本身的独特性,造就了科普文的趣味性相对较差,教学此类课文,我们通常容易犯两类错误:一是单纯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学得被动;二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普及,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味”。那么,面对这  相似文献   

16.
殷志 《海南教育》2011,(11):53-53
在科普类文章的语文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把理解科学知识和学习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使语文课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语文味,上成了科学课。如何把科普文章上得更有语文味?下面以扬州市"维扬宝应双区教研活动"中,田小秋老师一堂成功的科普文章欣赏课《可爱的地球》教学,来谈谈个人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把握文本,读出严谨的韵味文本个性——是语文味的散发原点。  相似文献   

17.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科普说明文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达到提升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关注语言特点,注重文本拓展,使科普说明文教学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包含性极强,既是学习其他知识学科的入门工具,也是唯一包含作者情感的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看待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自然事物的出现以及教会学生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而是要把语文课堂上得更有价值一些,更能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小学语文课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习说话,让学生将这些学以致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意境呢?笔者认为,要想变得更有意境,就要把“三味”学科味、学习味、学生味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科学小品文作为文学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本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长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改变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冷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还未完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多时候还需要家长、教师的督促,以实现学习兴趣的内在推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即会让孩子学习后劲不足、学习被动,也会让教师教学效果不显著,尤其是科学小品文这样科学性与知识性强,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与故事性的文体,很容易让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唯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有信心教,才能真正给予科学小品文以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文学文本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文章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冬、春、夏三个季节各具特色的景象,巧妙地把剪枝这一科学知识融合到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之中.备课之初,我不禁心生困惑:科普故事类的课文重点是教什么?以科学知识为重点,容易上成科学课、劳动课,有喧宾夺主之嫌;以了解内容为重点,就会偏重阅读理解,落入内容分析的窠臼.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反复思忖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