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1.从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感悟"钝感力"的内涵《钝感力》是日本学者渡边淳一的随笔集,从人际、爱情、事业、生活等角度讲述了"迟钝力量"的必要与优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钝感"不是单纯的迟钝,而是面对周围一切逆境因素,排除  相似文献   

2.
子岚 《母婴世界》2010,(5):126-127
"钝感力"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2006年,他出版了集结其人生智慧大成的《钝感力》一书,并在日本热卖100万本。近几年,在处于高压快节奏的的现代职场中,"钝感力"成为白领口中一个时髦的词语。究竟什么是职场钝感力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教育需要敏感,教育有时也需要钝感。教育的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教育的钝感,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境界。按照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如此看来,敏感、钝感都是一种智慧,就看我们怎么去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语:2007年,有一部叫做《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在电视荧屏上火热地播放、重播。主角许三多更是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他的迟钝、木讷、一根筋,不断刺激着浮躁的人们。一时间,钝感力成了人们热议的词语。什么是钝感力?在渡边淳一看来,"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在《新周刊》(2007年第264期》)看来,  相似文献   

5.
正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所以,我们看待教育中的"钝感力"和"敏感力"的关系,也要用辩证的角度和科学的眼光来对待。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发明的。按照他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接触“钝感”一词,是前不久在网络上看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按作者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译为“迟钝的力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钝感”其实是一种大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别样智慧。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培养自身的“钝感”,在课堂上适时“隐身”、适当抱愚守拙,变得“迟钝”些,把聪明的机会、发现的机会以及得到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在老师示弱时让学生“逞逞强”。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里认为,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必要的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我也认同,钝感力确实是好东西,让人更能抗击挫折和悲伤,且有助身心健康。但完全地钝感,缺乏适度的敏感力,在人际关系里也相当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沦为别人眼里的"讨厌鬼"。  相似文献   

8.
文化     
《钝感力》作者:渡边淳一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按照渡边淳一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  相似文献   

9.
<正>"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意为"迟钝的力量"。生活中的钝感力,是一种隐忍、包容、专注的处事风格。若将这种钝感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师有时需要"隐身",需要"放下架子",依据教学情境、教学事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从另一种方式来诠释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蔺丽燕 《班主任》2014,(4):71-71
正我是一名热爱文学的语文老师,平时特别喜欢阅读《十月》《北京文学》等刊物。然而,去年夏天与《班主任》的邂逅,却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第一次翻开《班主任》,第一次读到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当下生活的教育故事,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仔细地阅读着,品味着,思考着。"班级发展与管理""学生教育与转化""心理健康教育""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钝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敏锐、机智是每一位教师所永远追求的课堂智慧。然而,世间万物均有其两面性。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课堂教学中难得的“钝感”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火爆流行。同年,剧中的虚构人物许三多击败李安、王朔、史玉柱等候选人被评为年度新锐人物,获奖理由是许三多身上拥有钝感的力量。由此可见,人们对钝感的力量的期待与渴求。钝感不等于迟钝,它其实是一种大智。在教育领域,从教学效率和专业成长的角度思考,教师若能用好钝感,同样会让自己的教学拥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应新时代教育之需、应学生发展之需、应教师和学校发展之需的教育,是求"人和之美"、增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现在,学生负担之重,呼声之高,几乎成了社会话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呢?冷冉先生解释为:一是教育目的不明确,另一个是教育方法不科学。现阶段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把减轻学生的负担落到实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经过多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带着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认真阅读了英国朱莉娅·安吉莱瑞著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以下简称《数感》)一书,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回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最受认可的,一是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二是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之前读过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专著,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有所了解。近日读他的《经验与教育》一书,同样颇有感慨。特别是他关于经验与教育哲学关系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有醍醐灌顶之感,也努力找寻到了我校教育哲学提出的科学依据。《经验与教育》一书不厚,以致出版时是与《我们怎样思维》合订的。书不厚,但理不浅。在这本书里,杜威努力强调着教育哲学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力图引起对教育问题更大的、更深的注意,以提出适当的处置办法"。这也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找寻依据"便成为我读此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吕迅喜 《班主任》2023,(10):70-71
<正>“钝感力”一词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可解释为: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不过度敏感,坚定地奔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钝感力并不是指人的反应迟钝,而是在敏感的同时增强面对困难的耐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是一种快速忘却不快的能力。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快的事,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绿领巾"事件再次掀起人们对教育的热议。近年来,无视学生情感、兴趣、个性、人格乃至生命的"教育"事件屡屡发生,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教育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教育迷失了自我?从"绿领巾"事件入手,在深入剖析教育异化成因的基础上,以《纲要》为指针,探讨了教育异化的消解策略,以期教育回归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李向阳 《考试周刊》2014,(49):125-125
<正>一、问题的提出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二、案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片段及分析我有幸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基本功大赛,在讲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和焚烧的这段历史时,这样启发学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大多学生应声而答:"落后就要挨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