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例 :人教版第八册《落花生》(教法一)师 :学了课文 ,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生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生 :像落花生。它虽然不好看 ,但是很有用。生 :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师 :(点头)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有吗?生 :做人要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不但好看(外表) ,而且实用。生 :(议论)是啊!生 :相比之下 ,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一点。师 :是吗?生 :……不……是。师 :不是吗?生不语。师 :(小结)同学们 ,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虽然不起眼 ,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2.
对于许地山的《落花生》,我们并不陌生,中学时代就拜读过,从教以后也多次执教过。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作家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视为花生的陪衬物,觉得它们理应站在花生的对立面,认为要突出花生的可贵,必先得贬低桃子、石榴和苹果。  相似文献   

3.
《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写的一篇咏物寄志散文。课文讲的是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笔者就文中“父亲”一席谈话提出异议。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  相似文献   

4.
一次,高语组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王老师教学《落花生》中的一个精彩片断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花生的可贵精神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父亲为什么不希望孩子们像桃子、石榴、苹果那  相似文献   

5.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学生读了一遍《落花生》这篇课文、议了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后,老师就发问了:"你们是想做花生,还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6.
学完了《落花生》一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尤其是在进行了“我喜欢落花生”与“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辩论会之后,大家对花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另一次飞跃,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以及文本与生活的接轨呢?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像落花生一样藏而不露而且对别人有好处的呢?”一生马上站起来说:“有真才实学但不炫耀的人。”另一生说:“这还不够,应该是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7.
借物喻人法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日,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正>总爱读许地山的那篇叙事说理的散文《落花生》,记得住其中的那些话:"(花生)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花生,这种果实长在地下的作物,从不炫耀,默默无闻,成就生命的瓷实,绝不带多少水分。在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我们应该学学这地下作物,沉下心,沉住气,不事虚浮,不事张扬,谦虚谨慎,做朴实而有用的人。其实,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学感到写作文没有材料:社会生活不熟悉,学校生活太单调,家庭生活太平常。其实不然,光是家庭生活就大有文章可做。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写了爸爸在全家人品尝花生时对孩子们的一番教育:花生“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广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所以你们要做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作者通过这样一件不起眼的家庭生活小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怎样才能写好家庭生活小事呢?大家都听过“和氏…  相似文献   

10.
王永 《四川教育》2014,(9):47-48
听过几节同课题的课,几位上课教师提了同样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  相似文献   

11.
优秀设计《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尽管我曾多次执教过这篇课文,但我深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是为学服务的,面对新的孩子,我决定从调查他们的学习需要入手,不但让他们在课前查阅作者和其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还开展了“最佳问题手”竞赛,让他们提出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真行,归纳起来,主要提了以下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把笔名取为“落花生”,而叫“落华生”?·为什么父亲要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为什么课文要把“议花生”当作重点来写?·为什么父亲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让孩子去体会…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1.使幼儿在认识多种水果的基础上形成水果的概念,并能了解常见水果的成熟期。2.通过比较、分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智力潜能。3.教育幼儿爱吃水果,生吃水果要洗净。活动准备1.实物:苹果、葡萄、桃子、香蕉、菠萝。2.卡片:苹果、葡萄、桃子、香蕉、菠萝、梨\桔子\栗子、荔枝、椰子、芒果、山检、柿子、石榴、西瓜、柠檬等。副食品店其它食品若干。分体卡片:苹果、葡萄、桃子、香蕉。3.挂图:①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成的副食品店的货架。②带有季节标志的三条彩色长廊(春季:小洪蚌夏季:裙子秋季:红枫叶…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落花生》是一篇优秀散文。作者许地山孩童时,他父亲许南英曾以“落花生”作比方,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人,给许地山留下深刻印象。以后,许地山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并以“落华生”(“华”“花”谐音)为笔名,勉励自己。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做花生食品、议花生、吃花生。重点写了一家人在收获节上谈论花生的事。全家人的谈话中,父亲的两次谈话,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对话分两层内容展开:一是谈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当父亲谈到花生的生长特点时,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用来说明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矮矮  相似文献   

14.
彭佩 《良师》2011,(9):63-63
石榴:我崇拜花生,住的是两居室,条件好的住的是两室一厅,不像我,一大家子人挤在集体宿舍里。 花生:我崇拜瓜子,一人一间房,住着舒服,不像我,还要合租。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据我观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在有些课堂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1.把握文本,有些偏颇记得有一次听课,师问:“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在笔者最近参加的“同课异构”的主题教研活动中,有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落花生》一文语言浅显,但所蕴含的道理深刻。两位老师都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如何去理解父亲的话;如何去认识花生与苹果、桃子、石榴之间各自的特点,是在对文本的解读、对话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验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落花生》我特别喜欢读。因为文章里的每一段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比如,文中写道:"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矮矮地长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即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不做华而不实的人,而要做不图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份工作就以为了不起;而有的人虽然不  相似文献   

18.
智力大挑战     
给水果排队小贝想吃水果,妈妈给他出了个难题,妈妈把4个苹果和4个桃子间隔排一排放在桌上,她要求小贝将4个苹果和4个桃子分别排在一起,但仍要像原来一样排成一排。要求小贝在四步之内完成,所谓一步就是将相邻的一对水果一起移到其他位置,移动时要注意不能颠倒它们的顺序。你可以帮帮小贝吗?赶快开动你的脑筋,让小贝可以尽快吃到水果。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笔者在参加暑期培训时,一位教授和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小学语文课文《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5课,北师大版第七册第4组)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不该再编入教材。说是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如果"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按现在的社会要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课,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在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同学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这与所谓课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意思相左。于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似乎成了难以处置的矛盾。这也正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课程,在语文教学更多地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点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